画家林山:孤独的艺术探索者

绵阳晚报 2018-04-22 10:51 大字

记者张登军/文任明勇/图

长发,偏分,发际隐约有几丝白发。更多的时候,他的表情很严肃,或者说有点不苟言笑。不过,这或许是初识者的主观误判,如果抛出与绘画有关的话题,他能不歇气地说下去,从梵高到西方艺术思潮,从写实到意象,让你不得不惊叹,这就是林山么?

是的,他真的就是林山,一位执着绘画艺术四十多年的绵阳画家。他用自己手中的画笔,一直在探索,因为“绘画艺术是一座无限攀升的金字塔,永远不可能有终点”。

艺术之门

绵阳市文联,一个挂着“美术部”牌子的房间,就是画家林山的工作室。

屋子里显得有点拥挤,堆着各种绘画的材料,四壁挂着近期创作完成的作品,有国画、油画,也有水粉画。一边的柜子里,堆满了专业书籍,而画案下则堆满了不同时期的各类报刊。这样的环境,透露出他的随性,与对艺术的执着判若两人。

这,其实正是真实的林山。

1963年出生于绵阳,从小就生活在文人云集的大院里,包括克非、刘汤、巴金的侄女李国美、沙汀的女儿杨刚俊,等等。记得是1973年的一天,正读小学三年级的林山,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连环画《小马过河》,这是克非的女儿脚印送给他的,还专门买来水彩,鼓励他“照着临摹”。在他眼里,那些画面充满了诱惑。临摹下来,林山自我感觉还可以,而克非和脚印都说他“有绘画的灵性”。

回想儿时的那段经历,林山认为正是那本连环画,偶然间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绘画艺术之门”。

1975年,林山师从著名画家廖其澄,系统地学习素描、色彩。在廖其澄那里,林山猛然才发现,“绘画对自己来说,完全是陌生的,但却充满了吸引力”。但是,正是那样的陌生,让他眼界大开,看到了艺术世界不同的画风,他的“内心向往的空间”就这样打开了。

艺术梦想

向单位提出辞职,但领导说什么也不同意。固执的林山干脆“什么都不要”就走了。这件事,发生在1981年的夏天。

1978年,林山考上了广元东河印钞厂设计班,上课的老师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名号都是“响当当的”。上课之余,老师们总会讲起美院的故事,这让林山很是向往。三年学习结束,他分配到科技处,但美术学院对他的诱惑太大了,他向单位提出想考四川美术学院,领导以“这是保密单位,培养人才不容易”为由予以拒绝。

年轻的勇气,让林山毅然辞去“让外人羡慕不已的工作”,开始自己的艺术梦想之路。没多久,著名画家魏传义应邀到绵阳举办美术培训班,林山在绘画上的天赋引起了魏传义的注意,并为他题写“勤学苦练”鼓励。在魏传义的指导下,林山创作出油画《远方》。当年12月,四川省青年美术作品展举行,林山的《远方》入展,与罗中立的《父亲》放在一起。

林山的油画《远方》,画的是一对大学生情侣毕业后,乘车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画中人物的向往,其实也是林山内心对美好向往的表达。1981年,《中国青年》杂志社一位编辑来绵阳看到这幅画后,认为画面内容震撼,对一代青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艺术航灯

1982年,林山如愿考上了四川美术学院。

考试前,林山住在四川大学一位读历史专业的同学那里“打挤”,看到同学有一本美国作家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他感到不解,学历史的为何也要了解梵高?同学告诉他,在四川大学“无论什么专业,无论男女”都人手一本《渴望生活——梵高传》。

就是那时,林山走进了梵高的世界。梵高对世人的影响,还有把“艺术、情感、血液交融在一起的”绘画,让林山对梵高的喜爱延续至今。

走进四川美术学院大门时,师兄们早已在绘画界扬名,比如罗中立、何多芩,等等,后来成为伤痕美术、乡土美术的代表人物。他们毕业后,有的留校任教,罗中立就是其中之一。林山与罗中立住在一层楼,他时常跑到师兄们的寝室去交流,感受“他们的作品带来的震撼”。在他的意识里,“师兄们是我艺术的航灯,带给我艺术的方向感”。

那几年,西方文艺思潮涌入,林山认真学习借鉴。不过他并没有丢弃写实主义风格,甚至有所加强。大学四年,理论的充实把林山的想象空间打开了,情感的、梦幻的、苦难的……个性化创作得以张扬,他甚至遗憾“四年的时间太短了”。

艺术回报

1986年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参加工作,但林山并不安分。1990年他再度辞职,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他走进乡村,在泥土的芳香中寻找感觉。

那几年,林山创作了一批乡土绘画作品,比如刊载于《当代》杂志的《麦地》,创作于1994年,以写实的手法传递乡愁。再如油画《盖新房》,呈现的是少数民族同胞发自内心的喜悦,这幅作品1999年入展第九届全国美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绵阳画家的油画首次入展全国美展。同时,《盖新房》还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四川省美术作品展铜奖。

其实,在那期间,林山还有不少乡土绘画作品入展省以上展览。其中,中国画《家园》入展1998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跨世纪山水画展,同年他的水彩画《赶集去》《多情的土地》《剪羊毛》参加四川省水彩画展,其中《剪羊毛》荣获铜奖。1999年,中国画《孔子》入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

2004年,林山的油画《收获时节》,获得第十二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铜奖,并获得第五届巴蜀文艺奖……

上述罗列的,是林山对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坚守。他坦言,艺术创作是不能讲求回报的,但那些奖项,却是对一位画家的执着与坚守的回报。

艺术超越

就绘画而言,林山一边坚守现实主义,一边像海绵一样吸纳各方优秀的文化元素,“即使不懂,也不要拒绝”,而“看不懂的画,不一定就不好”。

从读四川美术学院开始,林山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绘画符号,尝试绘画新语言的探索、创新,“传统的传承很重要”,但艺术也需要创新,“今天的创新,或许就是明天的传统”。这样的探索,有点“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但他坚信“艺术是超越时代的”,如果一幅画面对100个观众,有90个人都说好,“那是画家的悲剧”。

探索,让林山有了属于自己的“林家铺子”。这是受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立体主义影响,吸收民间文化元素的意向绘画,他用画笔去表达自己当时的状态,是最直接的情感宣泄,焦虑的、疯狂的、撕裂的……“符号性更强”。

探索,让林山不断地转型,而这些转型成为他绘画符号的一部分。在他的作品中,《葬礼》《归途》《银河·尘》最具代表性,虽然这些作品不一定能得到认同,但他依然会坚持,因为“绘画艺术是一座无限攀升的金字塔,不可能有终点”。

作为一名绘画的探索者,林山希望观众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宽容,“艺术是多元的,应该包容更多的艺术”,这样才能推动艺术真正的发展。

人物档案

林山,1963年生于四川绵阳,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国画院副院长、四川省美协第一届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美协水彩画研究会副会长、四川历史文化故事普及基地顾问、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校外导师、绵阳师范学院客座教授、绵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绵阳市政协第四、五届委员,山艺术工作室主持。

新闻推荐

一季度全市GDP521.92亿元 同比增长9.0%

今年一季度全市经济形势和社会运行情况怎么样,20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2018年全市一季度经济社会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会上,市统计局、市交通局、市发改委、市旅发委、市环保局等市级部门负责人向...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