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涪城:实施乡村振兴农旅融合步入佳境

绵阳日报 2018-02-06 07:15 大字

关帝镇十里荷塘(米川宁摄)

□洪刚杨海燕本报记者王荔

“‘三新三化\’模式推动传统蚕桑产业焕发生机”当选为“2017四川十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案例”;成功争创省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田园综合体改革”试点县;在全省组建首家以企业化模式运营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去年,涪城农村综合改革捷报频传。

环境变美绿色发展成就金山银山

凤凰山下、木龙河畔,叽叽喳喳的鸟语此起彼伏、清爽的花草气息扑鼻而来,休闲的人们在河边钓鱼,勾勒出一幅饱含生机又充满诗意的画卷。

“河里再也闻不到臭味,水变清了。”居住在木龙河畔的吴家镇凤凰村村民王传礼高兴地说。

2017年,涪城区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全年共关停畜禽、水产养殖户近700家,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低产林改造等共1.2万亩,关停、改造各类“小散乱污”企业130家,全区水变清了,山变绿了,天变蓝了。因广大养殖户和传统农户转型发展农旅产业,将贫瘠落后的一条条小山沟变为一个个“聚宝盆”。

去年初,丰谷镇在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生态治理的同时,紧扣“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主线,在民扬村、和平村、新建村等地实施乡韵竹海民宿村发展项目,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改革试点。

试点中,民扬村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随后以“集体经济合作社+企业”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集体经济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发展合作经营等两种模式为导向,让老百姓以村集体土地、塘堰、新旧房屋等集体资产折资入股,与农业公司合作打造木言别院高端民宿旅游项目,参与收益分配;让合作社带领群众发展雷竹笋产业,收益70%归入社农户,30%作为村集体经济公益基金。

截至目前,木言别院高端民宿项目区已完成接待中心主体和8幢民宿的建设,新修建景区出入道路1.5公里,完成40余亩山体清杂以及绿化美化;雷竹产业园项目区所有农户全部入社并签订自愿入社协议,完成雷竹栽种1000余亩,完成1800余米沟渠的基础开挖,新引进民宿项目2家。“预计五年后,仅现有两个项目,民扬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收益将达到70万元以上。”民扬村主任肖素兰对未来充满信心。

集体变强抱团发展催生和谐乡村

“要以党建为统领,推动产业发展,让百姓更富裕,乡村更美丽,社会更和谐。”涪城区委书记郑志恒在调研农村综合改革时要求,要通过经济组织和利益联接机制把老百姓组织起来,行使相关权利、承担相关义务,教育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建设美好新家园。

去年,涪城区大力推进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省级试点项目,探索出合作经营、规模经营、农村服务业、农村物业等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增强了村集体的“造血”功能。

“这一片原来是荒山,现在全种成花椒,到2020年会达到盛产期,到那时,每年收益可达好几十万元嘞。”去年10月,在涪城区金峰镇大石桥村,村党支部书记李小平指着山坡上刚刚栽下的花椒苗,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大石桥村以蔬菜产业为主。去年5月,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该村依托涪城区平康花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起大石桥村花椒基地。该村利用农户土地、山林、村集体闲置资产等可利用资源入股,与平康花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发展花椒种植,收益按股份分红。

“去年5月,我们在工商局注册了‘绵阳市涪城区石洞乡三清观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以发展绿色循环农业以及生产‘放心粮油\’为主。”三清观村党支部书记余华荣滔滔不绝地谈起全村的“致富经”。他介绍,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以集体资产入股,普通农户、贫困户以承包土地(林地)的经营权入股,由合作社集中统一规划、统一经营。同时,村民自愿将土地入股到合作社后,可获取入股保底金为基本收入,还能以红利形式分享每年土地产出收益,“这样不仅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村民的收益也能大幅增加。”

如今,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省级试点项目为重点的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成为涪城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力量源泉。项目涉及的大石桥村、罗汉寺村、三清观村等10个试点项目村,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涪城大地,带动其他120个村集体经济逐渐发展壮大,也为幸福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产业发力传统农业变身“白富美”

“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实现销售收入1000余万元。”近日,涪城天虹丝绸公司传来一份喜人的成绩单,公司通过“旅游+”“生态+”等模式,促进传统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千鹤桑田”观光带、“杨家绣房”体验培训馆、“桑之玉”桑叶茶文化品味厅等一批传承丝绸文化的三产项目大获丰收。

近年来,涪城区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立足新机制、新技术、新业态,推动蚕桑产业组织化、高效化、多元化发展,使蚕桑这一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变身“白富美”。

去年11月中旬,虽然已到初冬时节,但在杨家镇柏林湾村的天虹现代蚕业体验园内,60多亩桑园仍然绿意不减,拔开一排排桑垄上的稻草,一簇簇肥硕的桑枝菌引人垂涎。该片桑园的主人崔兴荣说:“我是一个蚕桑返包户,从天虹公司承包60多亩桑林,一年养蚕、种菌、卖桑果,总收入有40多万元。”

崔兴荣的幸福日子不是个案,在涪城类似的返包桑林共有3万余亩,涪城蚕丝年均总产值达3.5亿元,农民年均茧款收入达2.2亿元,亩桑蚕茧收入比同业高出3000元以上。

涪城区委农委副主任黄玉平分管蚕桑工作多年,在他看来,涪城蚕桑产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机制创新。“涪城围绕蚕桑产业突破发展,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关键,推动政府从包办转向服务、企业从配角转成主角、农户从被动转为主动,实现了三方共赢。”

涪城蚕桑产业主要立足市场运作、利益联结、服务保障三大新机制,实现了组织化大发展。在利益联结机制中,涪城首创“龙头企业+服务主体+生产主体”机制(该机制被列入《四川省2013—2020年蚕桑产业发展纲要》重点推广),大力推广一对一帮扶,将生产主体收入与技术人员收入挂钩,将生产主体蚕茧产量、质量、蚕茧统收率与服务主体考核挂钩,结成利益共同体。

除了“机制新”这一关键因素外,涪城蚕桑成功的另外两个因素则是“技术新”和“业态新”。

“去年我们有10项推广应用蚕业科技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天虹丝绸科技部主任杨建宁介绍,技术方面,公司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校科研院所,组建科技开发中心、蚕种孵化中心,增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业态方面,在深度挖掘蚕桑资源,开发蛹虫草、桑叶茶、桑枝菌、蚕沙肥等产品的同时,积极探索“旅游+”“生态+”等模式。

新闻推荐

绵阳市开展应急救护技能培训提升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本报讯(杨涵记者张霂语)近日,由市红十字会、游仙区总工会、游仙区红十字会主办,绵阳四〇四医院急诊科承办的“企事业职工和返乡农民工应急救护培训暨技能比赛活动”在游仙区小枧沟镇举行,旨在为弘扬“...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