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给侧改革推动传统特色产业质量变革
□涪城区委农委
传统特色产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近年,在推动传统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中,涪城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重点龙头企业为依托,立足新机制、新技术、新业态,推动蚕桑产业组织化、高效化、多元化发展,实现了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初步探索出了推动传统特色产业质量变革的路子。涪城区蚕桑产业园被命名为“四川省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园”“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涪城蚕茧”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茧丝产品冲出国门、远销欧美,成为国际市场的知名品牌。
“角色转换+三方共赢”,共建利益共同体。围绕蚕桑产业突破发展,涪城坚持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关键,推动政府从包办转向服务,企业从配角转成主角,农户从被动转为主动,实现了三方共赢。一是建市场运作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政府将蚕桑产业作为特色产业列入“十三五”规划,以企业为主体推动蚕桑产业100%面向市场;重点在服务产业、支持企业上下功夫,整合7500余万元各类资金,支持基础设施、规划布局、科技创新等,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将蚕业生产纳入政策性农特产品保险试点,减少生产风险,调动农户积极性。二是建利益联结机制。首创“龙头企业+服务主体+生产主体”机制,通过龙头企业成片流转土地经营权,使企业转变为承包期内土地的“主人”,把栽桑养蚕作为第一车间,让企业直接参与桑园建设、蚕茧生产;推行小蚕专业化共育,共育户按技术标准指导农户饲养“商品小蚕”;农户按照统一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生产,并鼓励其适度规模返包企业统建桑园,实现“拎包发展”。大力推广“一对一”帮扶,将生产主体收入与技术人员收入挂钩,将生产主体蚕茧产量、质量、蚕茧统收率与服务主体考核挂钩,结成利益共同体。同时,企业对鲜正茧实行保护价收购,并从销售利润中提取比例对服务主体、生产主体进行奖励和补贴,实现了互利共赢、良性发展。三是建服务保障机制。推进企业标准化管理,由企业为农户建高标准桑园、蚕棚和蚕台,统一配置省力化机具,全程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市场保障;编织覆盖乡镇、村社的蚕业技术服务网,整合企业、基层250余名技术服务力量,为农户提供24小时上门服务。
“产学研结合+科技创新”,实现供给高端化。围绕蚕茧产品高端供给,涪城积极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相结合,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走出了一条蚕桑产业的发展新路径。一是夯实核心支撑。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蚕学专家向仲怀成立涪城现代蚕业院士工作站,加大与浙江农科院、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组建科技开发中心、蚕种孵化中心等,积极开发实用新技术、新产品。二是提高产业效益。全面推行温带蚕业多批次养蚕,变一年四季蚕为六批次养蚕,达到了节本、节地、节力的良好效果。三是提升产品质量。全省率先推行“仪评收茧”,实现优质优价,促进蚕茧质量提升;引进推广、提升改造桑树新品种、雄蚕新品种,从标准化生产技术、现代化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全控制等环节精心打造质量一流的“涪城蚕茧”品牌,为四川现代农业争得了至高荣誉。
“多元拓展+绿色发展”,打造三产融合体。围绕增强蚕桑产业后劲,涪城坚持推进三产融合,依托蚕桑基地多元化发展,培育壮大新业态、新产业,努力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一是多用途开发利用蚕桑产业资源。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围绕“蚕”和“桑”做文章,先后开发“八倍蚕”蛹虫草、“桑之玉”桑叶茶、“七彩之虹”精品生丝及丝绵被等二产产品,利用废弃桑枝条生产桑枝食用鲜菌,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二是多途径拓展蚕桑产业链价值链。积极探索“旅游+”“生态+”等模式,促进传统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先后实施“千鹤桑田”观光带、“杨家绣房”体验培训馆、“七彩之虹”精品生丝制品及服饰品展示厅、“桑之玉”桑葚酒庄加工体验、“桑之玉”桑叶茶文化品味厅等一批传承丝绸文化的三产项目。三是多维度打造蚕桑产业新优势。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在蚕桑产业上的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科学技术管理和温湿度调控,逐步实现标准化饲养,节本增效提高蚕茧质量。
新闻推荐
宪法宣传日,游仙相关部门向市民普及法律知识日前,省依法治省考核组到游仙考核依法治区工作,认定该工作扎实、亮点突出,较好地完成了年初下达的各项任务,为治蜀兴川和法治绵阳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近...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