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油坊街:繁华老巷光阴流转市井味犹存

绵阳晚报 2017-12-10 08:06 大字

实习记者杨怡

清嘉庆五年(1800),知州刘印全为防御白莲教进逼绵州,沿涪江新河道西岸重新筑城,向旧城西北拓展。城设五门,在城内新建街区,城外在北门、小西门、大西门、南门建有街道。油坊街就是大西门外的一条街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油坊街是绵阳城区售卖粮油的集中点,这里聚集着好几家手工榨油作坊。榨油坊用土法榨出的油因其原汁原味且香醇清亮的品质,深受大家喜爱。此后,传统榨油坊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油坊由过去的人力推磨逐步改为电动机械磨粉,手工土灶炒料也改成电动复干机炒料。现在,这种榨油作坊只留存于老绵阳人的记忆中。

寻觅

小街道拓展不断延伸的繁华容貌

岁月变迁,油坊街从一条城门外的小街道逐渐演变成绵阳城区最繁华的老街巷。民国29年(1940),军阀田颂尧修建绵阳至中江公路,在安昌河西河渡口建漫水桥(大浮桥),在翥鹤堰上架小浮桥(今小浮桥街);1941年以后,石塘乡船商陈茂涛修建此街尾段街房,经营机器加工米厂,集资创办私立涪昌中学,在街西南段右侧,建德合丝厂。

绵阳摄影家杨松林对油坊街如数家珍:出大西门就是油坊街,右侧油市巷,因榨油作坊而得名。上世纪70至80年代,油坊街和西河漫水桥(饮马大桥处)是通往御营坝和中江的交通要道,十分繁华。新中国成立前,绵阳的丝绸生丝、粮食储运以及解放后的农具厂都在此街。

杨松林翻看自己拍摄的油坊街老照片回忆道:油坊街街口有加工香肠作坊,沿街店铺有王记车木店、饼子店、补鞋行、修车行、水果店铺等。每逢赶场,整条油坊街都分外热闹。街道两旁的店铺中零星散落着几家小酒馆,这种小酒馆整个店面只能容纳两

三张桌子,前来赶场做买卖的人在卖完东西后就会约着老乡到小酒馆,点一盘花生米、一碟凉菜,花上几毛钱“打牙祭”,坐在小酒馆喝上一杯酒,赶场的疲惫顷刻间烟消云散。有店铺的商人都会在门外搭起一个挡雨棚,拓宽店面;街道上的小贩则占一块地,撑一把伞。从高处望去,弯弯曲曲延伸的街道、五颜六色的圆伞、黑白相间的棚布、密集的人群……老绵阳城的风土人情在老照片中显示得淋漓尽致,颇有《清明上河图》的味道。

回忆

街巷四合院远亲不如近邻的旧时光

在摄影家李伟眼里,油坊街是最有“人情味”的老街巷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油坊街一段(今市中心医院家属楼)还留有很多四合院,独特的院落构成了浓郁的邻里情。四合院都是低矮的平房,一个院子可以住上好几户人家,邻居们就像相亲相爱的一家人,邻里关系十分融洽。出门甚至可以不用锁门,和邻居打一声招呼便是了;哪家需要帮助,大家都会伸出援手,有事需要出远门的,小孩也可以安心地放在邻居家里;要是谁家亲戚带了些特产来,也会第一时间给邻居送去,邻居也会送点东西回来,久而久之大家的感情就更融洽了。

最温馨的是,大家经常在院子中间摆起大桌一起吃饭的情景,每家每户端上一两道菜,大家一边吃一边畅谈。好几家院子的孩子们经常在一起捉迷藏、玩纸牌、跳洋房,玩着玩着还会吵起来,但睡一觉起来又是好朋友了。

天气稍好的时候,油坊街一角总是坐着三三两两的妇女,她们一边晒着太阳,一边织着毛衣,一边分享女人的秘密,惬意悠闲地享受午间慵懒时刻。你能看到她们把一圈毛线挂在腿边,手脚并用地绾着毛线球;或者把木凳子倒立放在地上,将毛线圈挂在木凳的四角,慢悠悠地绾毛线球。年长的妇女一般织好毛衣是送给孩子、老人的,而年轻的姑娘也会加入她们的队伍,请教织毛线的针法,将织好的毛线送给心仪的恋人。

“过去关系好的邻居最常做的事就是串门。可现在,串门不流行,也不现实了。”李伟感叹道,商品公寓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取代了老式的平房,框架结构、精致整齐的住房、红花绿树、芳草萋萋的小区环境虽然让人们住得越来越舒服了,但我们遗憾地看到,在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邻里之间的关系似乎比以前冷漠了,“天涯若比邻”的时光让人怀念。

探寻

茶馆半日闲

老绵阳人的茶文化

翻看油坊街老照片,街头茶旅社的照片格外有趣。三三两两的老人围坐在一起,一坐就是大半天,甚至一天。为何老绵阳人如此钟爱茶楼呢?原来,旧时绵阳茶馆十分“耐坐”,老绵阳茶客把它归结为“三有”:一是有茶,二是有座,三是有趣。老茶馆里一律是竹座椅,这种座椅轻便灵活,高低适度,且价格便宜;座垫用篾条编成,富有弹性,柔软舒适;有扶手靠背,正坐斜靠均可,较之北方的条凳更耐坐。

“绵阳通”汤毓良介绍,上世纪90年代,老绵阳人热衷于茶馆,一是出外旅游没有钱,或没有兴趣、怕累。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二是到附近闲逛,到处都看遍了,背都背得下来,没意思;三是看书看报是文化人的事,卡拉OK是年轻人的事,还是坐茶馆安逸。花钱不多时间不限制,有点钱还可以打点小麻将、纸牌、“争上游”之类。还有一部分人是整天“泡”茶馆消磨时光,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小市民,喝5角钱一碗的茶,早晨吃两个馒头或油条,只花1元钱,中午吃盒饭1至1.5元钱,晚上稀饭馒头1元钱,3.5元钱可以过一天。茶馆成了他们的家,与茶老板人熟了,晚上还可以要盆洗脚水烫脚。这些不出茶馆门都可以办到,可以说是绵阳最低休闲生活标准。

老绵阳人坐茶馆无所不谈,上至国事、天下事,下至鬼神,凡人世间的事物,林林总总,都要反映到茶客们的口中,一边品茶一边聊天,四川人叫“摆龙门阵”。茶客不出城,能知天下事。而且茶馆又是人们化解矛盾解决诉讼争执的地方,有些事家中不能解决,到茶馆给茶客一叙,大家几句相劝,也就平息了。绵阳茶馆饮茶可以陶冶性情,让人进入一种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真可谓“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

漫步

如今的油坊街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几百年的变迁,城区有的街道已经消失,有的即便存在,也早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油坊街,原本是在市中心医院附近,现在则是大西门通往安昌河的一条街道,街上也没有了榨油厂。漫步于如今的油坊街,你会在沿街店铺看到水果超市、烟酒副食店、米粉店等,街口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共享单车,即使街道改造后缩短得只剩约300米长,却处处彰显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如今油坊街上,不得不提的是有十多年历史的“刘氏腌鱼”,店门口总是挂着一根根细细的铁线,一条条火红的、白嫩的腌鱼整齐地挂在铁线上,享受着冬日微光的眷恋,成为油坊街一道独有的风土人情。独一无二的腌鱼配方,精心的腌制工序造就了腌鱼的独特风味。一条鱼从杀活鱼、刨洗、切花口到放置腌制调料,每一步都是老板娘漆女士一个人亲手完成,一条鱼最少需要40分钟才能腌制好。邻居经常开玩笑说,“你这哪是在腌鱼呀,你这分明是在绣花。”漆女士告诉记者,腌鱼这个活要很细心,如果鱼有些角落没有上好腌料鱼就会发臭,所以,腌鱼她总是慢工出细活,一天不休息最多也只能腌制二三十条鱼。

漆女士介绍,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带着她赶集总是会经过漫水桥到油坊街,在她眼里,油坊街是绵阳城最繁华的街道。于是她便在心里种下了一个愿望:我长大以后也要在油坊街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店铺。2006年,她和老公开始售卖腌鱼,就把店铺的位置选在了油坊街。十多年的时光,漆女士看着油坊街从昔日的繁华慢慢浓缩成如今的小街道,即使热闹不如往昔,作为一个老街坊,对这条街道的爱是她不愿离开的主要原因。

天气稍好一点,街边总会有一群聚集在一起下象棋、打纸牌的老人,张大爷就是其中一位,只要不遇上下雨,每天都会出来遛遛。他不逛商场,不进超市,喜欢牵着小狗慢慢地在油坊街人行道上散步,由油坊街到饮马大桥的河堤遛弯,有时能走上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既能打发时间,也能锻炼身体。天气好的时候,他喜欢和邻居在副食店门口看人下象棋,谨守“观棋不语真君子”,他们安静地站在一旁观看;有时候他自己也会亲自上阵,只需“杀”上一盘棋,不认识的邻居也会慢慢成为一起遛弯的朋友。

如今的油坊街处处蕴藏着温情,它熨烫着绵阳这座城市逐渐加快的节奏,传递着属于它的人文风情,无数条这样的老街巷构成绵阳这座美丽的城市,这座谁也不会孤独的城市。

新闻推荐

绵阳市开展城区非法营运专项整治行动初战告捷 查获百余辆“黑车”最高罚款3万元

记者昨(7)日从市交通运政部门了解到,绵阳市自11月开展城区非法营运专项整治行动以来,市联合执法大队共出动执法人员2680人次,检查执法车辆2706车次,查扣非法营运车辆120余辆,路面上非法营运车辆减少,市场...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