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街:一条小巷悠悠时光
记者杨佳
文庙,又称孔庙,是纪念和祭祀孔子的庙宇。唐代封孔子为文宣王,故称“文宣王庙”,并在各州、县立庙。明、清时期,全国几乎各大、小县城都建文庙。因文庙而得名的街道,便是文庙街。
绵阳文庙街位于涪城区,它将解放街、建设街两条平行街道连接了起来。一条街有了历史,便有了自己的气质,虽然岁月流逝,旧时风土人情不再,但我们依然能从这里感受到不一样的精神。
千年岁月绵阳文庙的兴衰沉浮
谈起文庙街,不妨先从绵州古代地方政府设立的学校——学宫说起。
古时百姓安康、城市发展,必然会掀起尊文尚儒的风气。绵阳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城市,绵州官办学宫可追溯到唐朝贞观年间。据《四川绵州志》记载,“左绵学宫旧时在今城东门外沙渚中,始建于唐贞观三年”。据“绵阳通”汤毓良考证,此处大致位置位于今越王楼一带的江中小岛上。北宋时期,唐朝的州城被洪水吞没后,当时绵州推官欧阳观兴建州城,宋朝的绵州城东南起于如今的青年广场(武庙)一带,西北在今钟鼓楼、红星街(文庙)一带。
文庙也称孔庙。明朝时期,正式有了文庙街。这条街是连接当时的城隍庙街、烟市街(今建设街)和通圣街(今解放街)的街道。汤毓良介绍,绵阳文庙的具体位置,实则在如今的解放街上。宋代开始,解放街就是绵阳政权的“心脏”位置。明朝时期,解放街(通圣街)是安绵兵备道屯兵驻地。到了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知州卜永吉、王埏在安绵兵备道废署基上,次第创修文庙。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一场巨大的洪水席卷绵州城,几乎将明代绵州城版图销毁殆尽,但“圣庙仅岿然独存”。
据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文献记载,当时的文庙街长153.2米,宽8.9米,清朝、民国时期,药王庙、县救济院、泮池、文庙绵州学宫,相继坐落于此。历史赋予了这里“文武双全”的气质。新中国成立之前,文庙是原国民党第二十九军驻地,如今,这里是绵阳市公安局所在地。“除了文庙,以前这一带清朝、民国年间还有文昌庙、魁星阁、史目署、翰林院、子午报馆等等,自古文化氛围极其浓厚。”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文庙屡遭驻军破坏。上个世纪70年代,汤毓良在这一带上班。他回忆,当时绵阳的文庙还剩下一面高高的“万仞宫墙”和一方月牙形的泮池,往日繁华不复,岁月的痕迹镌刻进了墙壁之中,深深的泮池成了人们放生的去处,大量的乌龟在里面懒懒地游弋。
旧时风物不再小巷深处的记忆
2001年前后,随着绵阳旧城改造,文庙街上的低矮青瓦房被拔地而起的高楼取代。冬季晴朗的日子,走进文庙街,柔和的阳光似乎抚平了幢幢高楼的棱角。这条短短的街道人流很少,在干燥、清冷的冬天里,呈现出令人心平气和的慵懒。街道两旁,一棵棵高大的法国梧桐,点缀着几串金黄的叶子。在涪城区政府办公大院外,这些古朴的梧桐树,向天空张开它们粗糙的双臂。风吹得干燥的叶子“哗啦哗啦”作响,你可以想象成,这些树,正在摇头晃脑,想从这些叶子中挤出一些鲜活的记忆来。在人们的记忆里,这些法国梧桐永远保持着勃发向上的姿态,它们忠诚而沉默,在时间中将自己的容貌凝固了起来——其实不然,摄影家李伟,用他的镜头记录了这条街二十多年前的样子:就在如今涪城区政府所在的位置,挺立在文庙街两旁的法国梧桐树远不及今天这般高大,沿街一排低矮的青瓦房,一路都是小吃店、裁缝店、杂货铺,陈年油垢被人们踩进了水泥地面。沿街都是些小买卖,商户们在空闲的时候就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摆“龙门阵”,三轮车来来往往,步履匆匆的公务员、放学归来一路嬉戏玩耍的孩子……“文庙街的房子是传统川北民居建筑,穿斗式小青瓦房屋,门是由一片一片木头合上去的。”这是李伟对文庙街最深刻的印象。
62岁的罗良金曾经在建设街上班,退休之后,也生活在这一带。他对这条短短的文庙街是再熟悉不过了,“现在的涪城区政府办公地,是以前绵阳专区办公的地方。沿街的房子很矮,商户们既在这里做生意,又在这里生活,由于屋子也不大,就在街边摆起‘骑门摊\’。”
疋二黄、罐罐鸡最令人怀念的老味道
说起文庙街,“疋二黄”“罐罐鸡”是不得不提的美味。
何为“疋二黄”“罐罐鸡”?罗良金卖起了“关子”:“你沿着红星街往南河体育中心方向走去,在那个十字路口就能找到。”记者来到这家“疋二黄”,远远地就闻到了菜籽油的香味,只见店口炭火炉子烧得旺旺的,平底大煎锅上罗叠着两面金黄的大肉饼,这就是罗良金口中的“疋二黄”。
店里的伙计马小波向记者展示了一幅作于1991年、称赞“疋二黄”的字画:“文庙街前饼子店,每晚顾客排成线。为求美食早进口,站弯腿杆人不散。”
马小波介绍,“疋二黄”的创始人即他的师傅胥小敏。上个世纪80年代,胥小敏在建设街和文庙街的街口处卖肉饼。他家的肉饼用的是发酵面,用料扎实,在铁锅上用菜籽油煎制后,再用炭火烤制,肉饼面皮香软,油而不腻,肉馅饱满多汁,令人回味无穷。1991年起,马小波就在店里当学徒,当时店里的生意极其火爆,为了方便顾客排队,他们在店门口牵起两根绳子,一到晚上,前来购买肉饼的顾客就在店门口排起了长队,当时每个肉饼4角钱,店里每天要卖出上千个肉饼。当时,一位姓曹的市民是店里的忠实顾客,他取老板姓氏“胥”字上部,将肉饼取名“疋二黄”。1991年,这个默默无名的街边肉饼在绵阳食品文化节上“一战成名”,荣获名特小吃称号,此后慕名而来的食客更多了。
“罐罐鸡”是店里又一道自创美食。将土鸡、二十多味中草药放入瓦罐中,仅用少许的调料调味,再放入蒸笼里蒸熟,便成了汤汁鲜美的“罐罐鸡”了。那时候,店里“罐罐鸡”的销量也十分火爆,一罐“罐罐鸡”售价4.5元,每天至少要卖八九百罐。“一是在那个年代,’罐罐鸡\’的形式十分新颖,二是汤汁味道纯正,特别鲜美。”最地道的吃法就是一个“疋二黄”、一罐“罐罐鸡”,以肉饼蘸汤汁食用,颇有“原汤化原食”的意味。马小波他们在街边“见缝插针”搭起小茶几,前来品尝美食的食客一茬又一茬。
随着旧城改造,“疋二黄”搬出了文庙街。马小波跟他的师傅依然做着“疋二黄”“罐罐鸡”,但有些东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比如,曾经高品质的食材是很难获得的了。马小波说,他们以前使用的原料是正宗土鸡,现在用的是农家跑山鸡,但就是没法做出“罐罐鸡”曾经那淳厚的滋味来。“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好吃的东西太多了,对很多食物不再稀罕,也就少了一份珍惜。”
新闻推荐
绵阳首届电视校园歌手大赛昨日决赛 十强选手将联袂打造教育名城首支原创主题歌曲MV
本报讯(记者张登军)昨(1日)下午,绵阳市首届电视校园歌手大赛总决赛举行。经过激烈角逐,电视校园歌手十强产生,绵阳中学英才学校选手李怡璇问鼎冠军,选手尹压楼、罗培凌分获亚军、季军。昨14时,总决赛正式...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