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免费开放3642个公共文化设施—— 绵阳市打造“15分钟文化活动圈”

绵阳日报 2017-11-15 07:34 大字

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本报讯(记者梁明文/图)一拨一勾,弦起弦落,一曲悠扬悦耳的《渔舟唱晚》在指间缓缓流动……近日,在市文化馆文艺培训中心,65岁的刘玉梅老人正专注地弹奏古筝。

“退休后整天没事做,以前觉得日子漫长又无聊,现在学习弹古筝,充实得很。”刘奶奶告诉记者,她家就住附近,走过来10分钟左右,现在几乎每天都来上课。每天下班后,市文化馆文艺培训中心一派热闹景象:舞蹈培训班、书法培训班、合唱培训班……各类课程排得满满当当,每间教室都座无虚席。

近年来,绵阳市通过在每个区(市)县建立市民文化艺术培训机构,搭建起多元化、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培训网络,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诗与远方”。市民文化艺术培训机构仅是绵阳市打造“15分钟文化圈”,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如今,群众足不出户便能在线获取海量的文化资源,在家门口就能参加丰富的文化活动,借阅喜爱的图书,步行几分钟就可至少到达一处文化活动场所……城乡群众有了更多文化获得感。

这种获得感缘于绵阳市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全部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文化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实现免费。其中,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纪念馆和县级文化馆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77个,农家书屋3347个。绵阳博物馆新馆集文物陈列、历史陈列、自然陈列、非遗陈列和音乐大厅、对外交流展、农家书屋管理服务中心等于一体,是我国西部一座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现代综合性博物馆。市图书馆目前已有馆藏各类文献60万册(件),古籍文献、地方文献和工具书3万余册,数字文献资源18T,年订购报纸期刊1000余种,已建成图书馆分馆16个,年接待读者60万人次。

绵阳市在推进各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途径,极大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将“中国科技城·绵州讲坛”、迎春诗会、“群星璀璨”优秀群众文艺展演、“中华长歌行·我们的节日”等传统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活动列入了常态化财政预算。同时,为巩固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成果,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市场运行机制,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整合资源、惠民共享”的总体思路,以国有文艺院团为实施平台,整合社会文艺资源,打造“绵州大舞台”惠民演出季品牌,市财政以场次补贴的形式采购演出服务。“绵州大舞台”惠民演自2014年12月启动以来,市财政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开展演出近300场,惠及群众16万余人次,群众反响强烈,达到了“政府文化惠民,群众共享成果”的效果。此外,还重点加强基层文化服务的财政支持,一方面依托市文化馆、市图书馆,整合馆内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组织小分队到基层镇、村开展演出服务、流动图书服务和文化辅导服务,相关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安排;一方面,面向国有、民营专业院团采购送文艺下乡服务,演出门类涉及综艺、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形式。每年市财政安排资金50万元以上,组织市本级及民营文化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送文化下乡活动100余场,其中戏曲演出占50%,惠及群众10余万人。

新闻推荐

绵阳继续保持“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上接第1版)省级审查推荐、中央部委审核、组织复查测评等复查程序,认真做好往届全国文明城市复查工作,严格依据中央文明办组织的网上材料审核结果和委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明办组织的实地暗访考...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