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娃娃抓起 常态化教学 创新传承激发非遗活力

绵阳日报 2017-10-13 09:37 大字

□本报记者彭雪实习生文娟文/图

日前,绵阳首届国际儿童戏剧展暨童博会上,市非遗中心精心组织了孩子们感兴趣的吹糖人、捏面人、平武剪纸、羌族草编等集绵阳地域性、民族性、产业代表性于一体的20余项非遗项目与国际儿童戏剧亮相炫技,家长和孩子在传承人的引导下自己动手编制鸟虫草编,吹起糖人,手捏面娃娃,体验非遗制作技艺......

这仅是绵阳市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创新传承非遗随意撷取的片断。近年来,绵阳市不断激发“非遗”活力,从娃娃抓起,以创新传承的手段破除非遗传播、传承、融入生活的困局,培养了一大批学生非遗爱好者和受众,一批学校被授予传习基地,许多濒临失传的非遗传承人因此物色到了传承人,绵阳“非遗”从娃娃抓起,硕果累累。

非遗传承“孩子演绎”

近日,记者走进火炬三小,远远地便能听见一些孩子稚嫩的川剧唱词,远远望去,不少学生戴着不同的川剧脸谱,丝竹婉转悠扬,唱腔字正腔圆,小演员们秀唱功,摆身段……孩子们正在向非遗中心老师学习川剧唱腔和身段表演。

作为宝贵的文化财富,“非遗”大多散落在偏远乡村和大山深处,其传承方式往往是口传心授。然而,许多项目传承人年事已高,加上生存困局,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无疑是最理想的地方。

据市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绵阳市正式启动了“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市非遗中心创编部很快和高新区火炬三小达成开设“川剧教学”课的协议,项目最初在1至3年级的学生中开展,因为受到家庭和孩子的喜爱,后来扩大全学校的教学范围。随后,警钟街小学开设了“北川草编课程”、剑南路小学开设了“金峰雄狮课程”、绵阳九中开设了“剪纸课程”等,这些学校的非遗教学课程纳入常态化课程。

“联姻”全市77所大中小学校

“刚开始,没有想到孩子们对这些土生土长的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异常高涨。”该负责人说。

非遗进校园活动主要选取绵阳本土的适合于校园学习和传播的非遗项目,与区域内大、中、小学合作,各项目传承人通过亲自授课的形式进行学习传承。

2014年6月,绵阳市高新区火炬第三小学等5所学校被授予绵阳市第一批非遗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去年,随着四川省绵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类11所)传习基地的授牌,绵阳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进入全面普及推广阶段。到目前为止,已经在全市77所大中小学中展开教学,涉及项目有羌族草编、金峰雄狮、川剧、川西北民歌、羌藏民歌、四川手工剪纸、聋派指画、羌族沙朗等46个项目。挂牌成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的校园单位16家。

常态化教学激起“传承热”

“非遗进校园”活动主要分为常规性教学和重大节庆假日集中展示两种形式。同时,还在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共建了非遗文化工作室,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定点教学和长期开展,各校受课学生均能进行简单的项目技艺操作并对非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外,2016年,绵阳非遗保护中心整理成册了全市非遗进校园教学活动的图册和光盘,并在各教学学校进行了分发。目前在教学活动中,已经通过舞台化表演展示编排了节目《薪火相传》《薅秧歌》《梨香满园》《加油向未来》等,还在第四届成都国际非遗节、第六届成都国际非遗节成功上演,在社会各界中产生了轰动效应,并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赞扬。

平武剪纸传承人谢传昊正在教孩子们剪纸艺术

新闻推荐

全国校园足球邀请赛将于本月13-16日在绵举行

本报讯(记者邓娟)明(13)日,2017年“人教杯”中国科技城(绵阳)全国校园足球邀请赛将在南山中学实验学校开幕。届时,来自广东、湖北、内蒙古等地的校园足球示范校共18支球队、200余名足球“小将”将在绿荫...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