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路径 打造新引擎 形成新格局 绵阳市着力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本报讯(记者郭若雪实习生冯皓阳)3065项参展项目、1万余件展品,参会嘉宾近万人,观众超过40万人次,签约各类项目665个、金额1114亿元……在更具特色、更加专业、更有实效、更加精彩的第五届科博会上,绵阳军民融合热度不断飙升。
探索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绵阳砥砺前行。作为中国科技城,绵阳拥有一大批国防军工科研院所,是当之无愧的国防军工重镇。也正因为如此,绵阳肩负着为国家实施军民融合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经验、作出示范的重任。
传承国家使命,革新发展之路,这是绵阳探索军民融合发展的初衷。2000年9月,中央作出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重大决策,为绵阳市探索军民结合新路径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自此,绵阳以根基在军工、出路在民品的理念,初步构建起推进军民结合的体制机制,催生了一批军民结合科技型企业,探索出一条绵阳特色军民结合发展之路,军民结合双向互动在科技城建设浪潮中全面启动。
军民融合,必须破解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速将解密的军用技术和有军用前景的民用技术双向交易转移,提升产业化的能力,变国防科研机构、地方政府的“单打独斗”为合作共赢。
自国家科技城建设启动以来,绵阳市始终站在创新驱动发展前沿,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军民融合新路径,打造支撑国家战略、引领地方发展的新引擎。同时,绵阳市积极建立完善院地、军地联席会议制度等,为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探索新路,破解军民融合发展的最大症结——剃头挑子一头热。
近年来,绵阳市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啃硬骨头、下深水,着力唤醒“沉睡”的科技资源,推动科技成果向发展成就的“核裂变”。绵阳市联合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用利益联结机制把在绵国防科研院所、军工企业、高等院校“捆绑”在一起,初步构建起军地互动交流、国防重点保障、军民资源共享、多方联合促进的“四种机制”,变地方“独舞”为军地“共舞”,实现投入一种资源、产生两种效益的“兼容型”“双赢式”发展,构建起“两翼齐飞”“双轮驱动”的崭新格局。
受惠于此,国防科研成果在绵阳的转化不断加速,发展成为现实的产业活力。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为例,通过军民融合向民用领域释放科技优势,成果斐然:“利尔化学”,国内最大高效安全农药生产商,销量全球第二;“银海软件”,开发的社保系统软件长期占全国大部分市场;“九九瑞迪”,我国第一家数字成像仪器中心,填补我国工业CT生产空白……2014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军转民企业实现收入超过50亿元。
作为科研主体,各大国防科研院所掌握着大量的技术专利,但一项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生产,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其中最难的地方在于,如何让供需双方“对上眼”,将实验室内的科技成果变为现实的企业产品。
在这方面,绵阳有着得天独厚的政策环境。2014年,绵阳获国务院批准执行中关村政策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4项先行先试政策,而在此前,四川省为绵阳科技城“量身定制”了10条支持政策措施,下放了部分省级行政审批权,绵阳市也出台了20余项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通过整合相关政策,绵阳已形成了一整套扶持体系,涵盖科技企业从初创、成长到成熟的全过程,进而为军工技术的民用化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在绵阳,有全国首家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目前已整合全川上百家单位、1300多台(套)仪器设施,有近千家企业受益;有全国唯一的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签订交易合同553个、金额突破10亿元;有全省首家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中心,建成再研发平台13个,孵化企业200多家……
舟大者任重,担当者有为。当国家战略在绵阳交汇叠加、国家试验在绵阳探路开局之时,绵阳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渐渐成型,现已形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000余项,有3家技术转移机构入选国家军民融合服务机构推荐名录,数量仅次于北京。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实习记者张霂语)国庆中秋期间,不少市民选择来到献血点奉献爱心,让节日更有意义。昨(8)日下午2时许,记者来到位于兴力达广场处的献血屋,看到不少市民排队等待献血。随着无偿献血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