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涪城区龙门镇香社村奶农主动迁走349头奶牛—— 只为还母亲河一片洁净

绵阳日报 2017-08-03 07:32 大字

开栏语:近期,绵阳市各地各相关部门对省、市环保督察发现问题高度重视,行动迅速,积极整改,措施有力,取得了初步成效。即日起,本报推出“点赞我身边的整改”专栏,对各县市区(园区)的整改进展和成效进行报道。

□王荔杨海燕本报记者郭若雪文/图

涪城区龙门镇香社村位于绵阳主城区北郊涪江上游,是远近闻名的奶牛村,最高峰时全村有46户奶农共养殖奶牛1000多头,成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但是,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给当地的环境保护造成巨大压力。

最近,涪城区对包括香社村奶牛养殖在内的畜禽养殖污染问题进行专项整治。香社村奶农积极响应环保政策、转变观念,13户奶农已主动迁走349头奶牛,以实际行动来保护涪江这条绵阳人民的母亲河。

据了解,2000年前后,随着全国奶业蓬勃发展,香社村一些头脑灵活的村民开始养殖奶牛,收入很可观。曾实是村里最早养奶牛的,几年间就发展成为远近有名的奶牛专业户。

2001年后,村里的奶牛养殖业迎来黄金期,村民们养的奶牛产一头小牛可以卖到5000元,而且还没等小牛出生,很多买主就先交上了3000元订金。据曾实介绍,当时到他家买牛的人甚至排起了长队,家里养殖奶牛最多的时候达到112头,修了3处圈舍。

那个时候,龙门、青义等地甚至流传着一句话:户养十头牛,一年修栋楼。

随着奶牛养殖户的逐渐增多,近郊农业合作社也逐渐发展起来,果蔬种植面积迅速增加。仅香社村相邻的小桥村就有近万亩蔬菜基地,奶农们的有机肥也成了香饽饽。

2008年,近郊乡镇产业开始转型,商贸、物流等现代产业在城北乡镇孕育,龙门镇果蔬基地面积开始减少,养殖业粪便回收面逐渐“收窄”,污染等问题随之显现。加之全国奶业增长势头逐渐回归理性,利润下降,奶农不愿花太多钱去处理粪便问题。

在这一形势下,香社村奶牛养殖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粪便通过村里的沟渠流进了不远处的涪江。“那时一走进村口,就会闻到一股很浓的牛粪味,刺鼻得很。从3月份开始一直到10月份,村里都是臭烘烘的!”村民韦江回忆说,村里的一处灌溉沟渠也受到污染,沟里的水浑浊不堪,“拖布都没法洗,甚至想给它盖上盖子,大家的意见很大。”

一时间,书记信箱、市长热线、市环保局等陆续接到关于当地养殖业粪便污染的反映和投诉,加之城北片区居民饮用水取水口的新建,令涪城区和龙门镇政府压力大增。

据曾实介绍,因为养殖污染问题,他们被约谈了好几次。今年春节刚过,曾实和奶农们又被通知去开会。按照市区两级的要求,涪江两侧1公里内为禁养区,1—2公里为限养区,香社村首当其冲。

这让养了20年牛的曾实很难受。几天后,他们得到消息,涪城区为每头搬家的奶牛补贴1000元,镇上也出资金奖励。有了政策兜底支持,曾实打算干一件思考了多年的事,就是将产业链条延伸,不仅供奶和卖小牛,还制奶售奶。

在外地学习了一圈后,曾实很快在绵阳主城区开了几家奶吧,向消费者零售新鲜牛奶,并且投入资金购买设备、学习技术,制成巴氏杀菌且没有添加剂的酸奶,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如今,曾实将自己的几十头奶牛迁到了远离水源的丘区,生产规模也有所缩小,并与几家果蔬合作社签订协议,实现养殖粪便循环利用。虽然养殖的奶牛数量少了,但他尝试在加工和终端市场发力,目前效果还不错。

日前,在曾实的带动下,香社村13户奶农已将349头奶牛迁走。此举让村里的环境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当地禁养区的关停任务也提前完成。

整改前

整改后

新闻推荐

绵阳市涪城区政协召开六届五次常委会议 围绕中心议政建言 把握关键狠下功夫

(刘冠岚记者张诗若)7月19日,绵阳市涪城区政协召开六届五次常委会议,通报涪城区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区政协六届二次会议以来提案办理工作情况和区政协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协商讨论全区“十三五”期间...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