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流行就地过年
刘中才
春节将至,在外忙碌一年的人们都想回到家中与妻儿、父母团聚。但是疫情的蔓延,使得很多漂泊在外的异乡人异地过年又一次被提上生活议程。
但是在古代,异地过年非但不稀奇而且还是一种常态。这是因为古代交通闭塞,回家过年的代价很高。比如身在长安的李白回一趟四川江油的老家,路上需要花费铜钱12贯,折合人民币约8500元,来回便是1.7万元。
既然是回家过年,就不能空手而归。唐朝的冬天很冷,春节给妻儿送上唇膏和面药是最基本的程序,此外还要购置新衣新帽、糖果年货,这些加起来也要两贯钱,总计至少两万元。唐朝一个三口之家,一年的生活开销充其量不过36贯钱,回一趟家的费用顶得上四个月的生活供给。因此,古人流行异地过年,如此可以节省一大笔花销,年后的生活便不会过于拮据。
古人异地过年的另外一个原因便是时间紧。秦汉以前春节没有假期,自唐朝起,皇帝念及臣子的辛苦,开始放假一周用于欢度春节。但是对于外地人来说,就算不差钱,如此短的时间也无法回家过年。李白从长安回四川用时28天,明朝宰相徐溥在1498年的腊月初从京城回老家江苏宜兴,用时一个月,直到腊月二十七才回到家中,71岁的徐溥紧追急赶算是吃上了年夜饭。所以,古代就地过年的情形极为普遍。
其实,在古代,不能回家过年的游子,并非如此。异地过年的古人很会充实自己的生活。唐朝的诗人王湾,在河南担任洛阳尉,工资不高,事情又多,春节常常就地过年,但他也很想念家乡的亲人,于是每年的除夕夜里,他就执笔伏案写成诗篇,用以表达心中的情感。那首有名的《次北固山下》就是他在春节留下来的。
倘若看一看我们的古人,把就地过年当作一件平常事,用一颗平常心对待,似乎就会有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了。 (B)⑤
新闻推荐
“一脉三贤”传承李白文化 江油书法家张泽及堂兄堂弟投身诗书文化建设的故事
市民在纪念馆内参观遗作展开幕现场张泽生前照片在李白故里的江油市,张泽、张铁船、张泌这三位堂兄弟,一生虽历经坎坷,但始终...
江油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江油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