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金扁担”挑稳农业基本盘 “十三五”的绵阳答卷·现代农业

绵阳日报 2020-12-10 07:25 大字

游仙区葡萄+青梅现代农业园区,推动一二三产融合,有效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本报记者蒲滔摄)

□本报记者李灵越

“分红了!”今年6月,平武县响岩镇同心、中峰、前峰、青峰四个村的村民聚在一起,领取他们生猪代养的首次分红,共计19万余元。村民高素荣数着专合社发的678元红利,乐得合不拢嘴。

乐的不仅是高素荣。据统计,预计今年绵阳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8%以上,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农业继续保持良好势头。

“三农”稳,绵州安。绵阳市农民钱袋子持续鼓起来的背后,正是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十三五”收官之年,为稳中求进的绵阳铺下“压舱石”,努力交出满意的答卷。

夯实基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深做细,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蹄疾步稳,农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今年,江油市在龙凤、大堰等8个乡镇开展水稻直播示范,示范面积5000亩。9月,伴随着秋收的喜悦,示范片每亩水稻经济收益比传统育秧移栽增加300元以上。

喜迎又一个丰收年,绵阳人的饭碗也端得更牢——截至今年年底,绵阳粮食总产预计达233.6万吨,油菜籽预计总产38.8万吨。

顺应从吃饱到吃好的消费快速转变,近年来,绵阳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生产在悄然改变,“镐锄镰犁”逐渐退场,综合机械化水平由“十三五”开局的44.9%提高到如今的66.75%。

农田里,传感器实时监测气象数据,插秧、收割、打捆全程机械化作业;半空中,无人机喷洒植保药物;在家中,借助手机监控,田地病害情况一览无余……这样的现代农民在绵阳越来越多。在游仙区仙鹤镇洛水村,这里有从以色列引进的水肥药一体化控制体系。数百亩的葡萄园,通过一台手机就能实现自动化管理,每年仅人力成本就能节省3000元/亩。

浓浓的“科技范儿”改变着农业,也注入了发展活力。

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2017年5月,绵阳从上千种农产品中梳理出生猪等六大重点产业和涪城麦冬等十大主导产品,并分别制定了细致到乡镇的相关细化方案靶向发力。从产业到生产到经营,从调结构到优布局到转方式,绵阳市农业向一二三产融合转身。

为了卖得起价,三台让麦冬不止

“好吃”,还“好用”,精深开发形成麦冬饮品、洗护套装等系列产品;“绵阳造”农副产品走进淘宝直播间,销往全国;三台台沃香米荣获中国绿博会金奖;平武中蜂蜜荣获中国农交会金奖;梓潼“天宝蜜柚”搭乘蓉欧+专列,出口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成为绵阳首个出口大宗农产品……

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绵阳造”既“走出去”,也吸引人“走进来”,全市已建成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538家,建成森林康养林40万余亩,民宿经济、农村养老站上“风口”,新动能不断蓄积。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越挑越稳的农业现代化“金扁担”,不仅挑稳了农业这个基本盘,也挑起了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希望。

注入动能——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面上突出主攻方向、点上积极试点探索的生动局面已经形成

“有了这本证,心里更踏实了。”2017年8月,村民蒋自林从江油市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负责人手中接过《林权流转交易鉴证书》,开心不已。老蒋坦言,有了鉴证书,放手投资的疑虑被打消,心里像吃了“定心丸”。

这是绵阳市范围内首本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鉴证书。通过规范化流转,撂荒耕地、低效用地、林地、“四荒地”等“沉睡的财富”正被进一步唤醒激活,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又一引擎。

耕地乃农业命脉。绵阳于此“破冰”,加速夯实农村改革基础,不断掀起一轮又一轮农村改革序幕,并全力向纵深掘进。

种植户张和平从2018年开始,在盐亭县高渠镇玉带村,流转承包300余亩土地种植萝卜。“这里自然条件很不错,适合搞蔬菜种植。这两年的收成还是不错,亩产都在2吨左右。”张和平告诉记者,流转土地,村民不仅每亩收入700元流转费,还可在自家地里帮忙采收萝卜挣钱,每天另外有60元的收入。

资料显示:“十三五”期间,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改革主攻方向,全市流转林地243.1万亩,流转承包地164.7万亩,其中30亩以上规模流转144.6万亩;颁发农村土地经营权证179本次,涉及面积3.98万亩。

各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种田新力量耕耘绵州沃野,还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适度规模经营新模式,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以县市区委书记、市级部门主要领导牵头挂牌推进农村改革项目为抓手,农村金融创新力度得以加大,先后创立蜀岭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全面清查核实集体资产总额128.97亿元,土地总面积2179.24万亩;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已达608个,带动小农户数量41.6万余人……

放眼绵阳,面上突出主攻方向、各地积极试点探索的生动局面已经形成。

“几年来,我们稳中求进,奋发有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该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结合改革台账,不折不扣抓好‘规定动作’,并大胆创新探索,创造性地抓好‘自选动作’,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

持续攻坚——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生产、乡村绿化动能不断催生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中国老百姓祖祖辈辈信守的生存方式。但在很多村庄,绿水青山不再,环境卫生问题突出是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块短板。

着力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以“种养结合”为突破口,绵阳市印发《绵阳市“沃野绵州”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2016—2030年)》,提出构建三大主题区域、实施种业高地建设、种养循环示范等6大工程,绘就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新蓝图。

梓潼县许州镇栏杆村里,蜜柚林环绕,许州镇栏杆养殖专业合作社坐落其间。养殖区内,小猪们正在进食、饮水,从猪圈里收集起来的粪便被统一运输到专门修建的存储池,进行干稀分离后,“变废为宝”,用于蜜柚基地灌溉,实现种养循环。

《绵阳市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役实施方案(2018-2020年)》出台实施,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全面打响,市农业农村部门将畜禽养殖污染、渔业环境保护等农业环境突出问题作为重点,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一控两减三基本”6项基本指标实现。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绿色福利”如何最大限度释放?

白墙红瓦、傍山而建,漫步江油市方水镇白玉村,仿佛置身风光旖旎的山水墨画。近日,虽然寒风袭人,但是白玉村的人气依然“火热”,不少周边游客来此,体验乡村之美。村民们也从“风景”中望到了“钱景”,改造起自家住房,搞起了民宿、农家乐。

这样美丽的小山村是“十三五”绵阳农业发展的生动缩影,更折射出农业经济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深刻内涵。

由点及面,纵观全局,时代之变与山村之变同行——

全市上下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全省率先研究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1+4”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全市98.99%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67.83%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1.59%,村容村貌得到持续提升……绵州大地上广袤的农村渐次展现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田园风光。

“十三五”以来,我们见证山乡巨变。处处透着产业之美、环境之美、生活之美的绵阳,在发展现代农业这份时代考卷上,留下了别样的精彩。让我们期待“十四五”精彩继续!

新闻推荐

唱好文旅融合“双城记” 李白故里文旅推介会在重庆北碚区举行

本报讯(记者田明霞陈元松)MY-BABY携手,深化文旅推广合作。12月2日,2020李白故里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暨文旅推介会在重庆市北碚...

江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江油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