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临床医学插上科研的“翅膀” 专访市人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负责人吴莹博士
吴莹(右二)在与学生交流实验心得。
博士档案:吴莹,重庆医科大学医学博士,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免疫学分会委员,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2020年10月,由市人民医院引进,成为该院临床研究中心负责人。
博士、专家、教授、导师……或许这些身份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位严肃的长者。然而在四川妹子吴莹身上,却有着一种独特的亲切和爽朗。作为一名学者,她的专业与严谨毋庸置疑,但私下里,她更像是身边的邻家女孩,没有太多的“偶像包袱”。多年来,她一直从事传染病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专注感染性疾病的致病机制及中医药的免疫调节机制研究。她说,她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与研究,为临床医学插上科研的“翅膀”。
走出“象牙塔”
吴莹毕业后就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十三年来,她勤勤恳恳,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成长为一名青年教授。然而,经过深思熟虑后,她还是鼓起勇气走出“象牙塔”,从北京来到柳州工作生活。
笔者:是什么让您决定从大学这个“象牙塔”走出来,到医院做临床研究?
吴莹:我是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所以我一直希望我的研究服务于临床,也就是“治病救人”。但是我在大学中,做得更多的是基础研究,跟临床会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我就在思考,有没有一种模式,能更好地将临床与基础相结合,通过基础研究去解决临床问题。
笔者:那您是如何来到柳州市人民医院的?
吴莹:我在一次学术会议中认识了市人民医院的医生,经过交流,发现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不少临床医生也感觉遇到了瓶颈,临床经验再丰富,缺乏基础研究的思维,就不知道这个经验是否科学、经得起验证,也不知道临床问题的机制是什么。我也一样,我在大学里做的基础研究,也遇到了一定的瓶颈。柳州市人民医院非常有远见有担当,我们很快达成共识,共同创新一种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的科研模式,搭建具有医院特色的研究平台,为临床医学插上科研的“翅膀”。
与柳州“结缘”
笔者:也许不少人觉得,您舍弃北京的工作来柳,需要很大的勇气。
吴莹:这对我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我只到过一次柳州,“人生地不熟”,内心确实纠结过。在大家眼里,我很年轻就评上了教授,是一种“终极形态”。但如果原地踏步,我就感受不到成长带来的安全感,内心也会焦虑。加上今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我们每一个学医的人内心都很触动,对传染病学的研究和应用有了更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因此我决定鼓起勇气,跳出“舒适圈”。幸运的是,我的单位、家人、朋友都很理解我,让我非常感动。
笔者:来到柳州感觉如何?
吴莹:这里和我的家乡四川省江油市有一点相似,都是有山有水的工业城市,感觉很亲切。柳州既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也有工业城市的理性实干,非常包容开放,尊重人才,所以我很喜欢这里。柳州市的人才引进政策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帮助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过段时间,我的丈夫和孩子也会搬过来,我们会在柳州定居。
笔者:您希望通过您的科研成果,带来什么样的帮助?
吴莹:我来之前,市人民医院已经搭建了一定的科研平台。下一步我们会理顺机制,把一些制度规范化,再进一步从硬件、软件设施等各方面完善平台的建设。另外,我会为大家申请研究课题提供一些辅导,培养科研思维,增强科研素养,希望通过与市人民医院团队的共同努力,助推柳州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谢耘 文/图)
新闻推荐
层层推处处变人人为江油李白故里拥抱文明软实力大美江油。绵阳方特东方神画主题乐园全貌。11月21日,周六,上午9点30分,...
江油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江油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