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树村的美丽蝶变
11月26日清晨,薄雾笼罩在船山区龙凤镇棕树村的沟渠田垄间。洁净的感恩广场上,一面鲜红的党旗背景墙矗立在中央;文化大院旁,早起的村民在健身器材上做运动……一幅优美恬静的乡村水墨画卷随着晨光缓缓开启。
从昔日的贫困村到如今的“四好村”,棕树村实现了美丽蝶变。
□全媒体记者李四海文/图
榜样引领村民争相脱贫
一大早,村主任、棕陈家庭农场业主陈建就起床了。当天上午,批发商要来拉两大车白菜。他挨家挨户给在农场务工的14个贫困户打电话,通知大家早点过来砍菜装车。
陈建的农场占地130余亩,上年种西瓜,下年种蔬菜。去年,农场毛收入近60万元,除去劳务工资12万元、土地租金7万元和种子、农资等成本,陈建兄弟俩一人有十多万元收入。
而5年前,陈建还是贫困户。陈建16岁外出学厨,一走就是十多年。2013年底,为照顾父母和儿女,陈建决定留在家乡创业,第一年建了30个大棚种西瓜,但由于缺技术、缺人手,导致亏损。2014年,陈建父母先后患重病,导致家庭负债累累,他家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年纪轻轻有手有脚,不能一直当贫困户,还是要在土地上出东西。”面对贫困,陈建不等不靠。村两委积极给他找政策,帮忙跑贷款、请农技员、找销路,淳朴的乡亲第一年也没收取土地承包费,给了陈建很大鼓舞。2015年,陈建尝到了丰收的喜悦。虽然还债后所剩不多,但他心情格外轻松,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行列。2017年,陈建的农场面积达到130亩。脱贫致富后的陈建不忘乡亲,农场雇请当地30余名农户务工,其中贫困户就有20余名,年人均增收3000余元。
龙凤镇党委书记丁洋评价说,陈建返乡创业,不仅自身实现脱贫致富,还带动了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更在精神上给贫困户和全体村民以信心和鼓舞:贫困不可怕,只要肯努力。这就是榜样的力量,精神和文化的力量。
故事小院脱贫不忘感恩
陈建的故事,还被画在了棕树村的墙上。
“这是我们在陈建的农场摘西瓜、装车的故事。”脱贫户夏喜全指着家门口墙上的画告诉记者,“那边一幅,画的是船山区纪委工作人员帮贫困户张容抬石板的事情。看到这些画,就想起了他们的帮忙。”
棕树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坐落在一个小山湾里,白墙黛瓦,房前是鱼塘、屋外是菜园。现在,这里住着10户26名贫困户。
抬石板、送棉被、赠国旗、收西瓜、入户访问、到户恳谈、安置点新貌……
十面白墙,十个帮扶故事,以写实的油画一一展现在安置点,成就一个故事小院。
“用绘画形式再现帮扶故事,是去年镇党委、政府和区纪委在村里开扶贫恳谈会时,一名贫困户提出来的。”龙凤镇党镇办干部杨永凡介绍,安置点建成后,大家觉得墙上应该画点什么、美化美化。一名已经脱贫的群众提出这个点子,大家异口同声赞同。镇党委政府马上在贫困户和群众中征集故事线索,于是诞生了脱贫绘画故事小院。“十幅画,十个故事,既美化了环境,更营造了良好的感恩文化教育氛围。”杨永凡说。
感恩广场演绎感恩文化
村委会办公室前的感恩广场上,鲜红的党旗是村里重大活动和村民日常文化活动固定的舞台背景——寓意脱贫致富不忘党的恩情。
这里还是村里“文化院坝”的活动阵地,旁边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服务中心”“留守儿童之家”,对村民开展图书借阅、志愿服务、坝坝电影、广场舞、健身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广场西边的笑脸墙上是一张张笑逐颜开的脸庞。
陈恩会是村里文艺演出队队长。“镇上给我们送了演出服、音响,区上送了腰鼓、二胡、笛子等乐器。每次村里搞活动,我们都编节目去演,一年要演十场。”陈恩会说,文艺演出包括舞蹈、快板、顺口溜、小品等形式,节目有《奔小康》《中国梦》等内容。
傍晚,炊烟袅袅升起。感恩广场上,有村民从文化服务中心拉出音响、接上电源,音乐声响起,萦绕在村落上空。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田明霞陈元松)MY-BABY携手,深化文旅推广合作。12月2日,2020李白故里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暨文旅推介会在重庆市北碚...
江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江油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