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烈士精神 创造美好未来 烈士遗属追忆先烈们的英雄事迹
抗美援朝烈士何业宽遗属何丕富:
父亲一直是我心中的英雄
□本报记者尹秦
9月30日,在游仙区街子镇复兴村一组村民何丕富家中,谈起父亲何业宽,对于69岁的何丕富来说只是一个“代号”,家里没有照片,没有遗物。因为多次搬家,一切和父亲相关的物件都丢失了。
1950年10月,何业宽加入志愿军。1953年6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1953年8月19日,被志愿军536团政治处追认为革命烈士。何业宽入伍时,何丕富还在母亲肚子里。何丕富自出生以来,从未见过父亲。从小到大,他只能从亲朋邻里的嘴里,或者历史资料上,了解父亲的故事,感受父亲英勇奋战、为国牺牲的无畏精神。长大后,他通过多方途径,想寻找父亲相关的照片,却没有找到。
“听母亲说,那年父亲主动提出参军后,她很支持。”何丕富回忆,当时母亲已经怀孕,父亲参军后,一直靠书信给家里报信。“当我出生后,母亲还给他寄去了我的照片。”
知道父亲牺牲的消息时,他只有3岁。“虽然没见过父亲,但我还是很想念他。小时候,常常听妈妈讲父亲的故事。他是陪我成长的、素未谋面的英雄。”何丕富说起心目中的父亲,表达出止不住的崇拜,“虽然父亲在我的世界里没有一个具体的画像,通过对烈士资料的查看了解,我心里有了一幅属于自己的父亲画像。”
何丕富长大后,原本想循着父亲的脚步去当兵,却因为体检没过关而让他感到遗憾。但他的二儿子为圆父亲心愿,19岁时终于穿上了绿军装。
现在的何丕富和老伴儿住在大儿子家,隔壁就是二儿子家,两家的门楣上都挂着“光荣之家”的牌匾。“我现在生活得很幸福,感谢党和政府时时刻刻把我们挂在心上,为我们解决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每次的探望都让我倍感温暖,让我减少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何丕富说,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父亲用生命换来的,“这些年,我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对烈士家属的关怀,有这样一位为革命奉献、不怕牺牲的父亲,我感到很光荣。”
在与记者讲述的过程中,何丕富一遍遍反复说着父亲的故事。这份荣耀、这份思念,一直在他心中。
抗美援朝烈士张洪元遗属张琼英:
父亲的精神影响了我一生
□记者陈元松
“国家想得真周到,专门设立烈士纪念日纪念革命烈士,还派干部登门来慰问。作为烈士遗属,我好感动!”9月30日,在江油市青莲镇附近的诗仙村,抗美援朝烈士张洪元遗属张琼英太婆慢慢展开一张有些破损且早已发黄的《革命烈士证明书》,激动得老泪纵横。
张洪元出生于1926年,江油九岭镇景云村人。少年丧父,家境贫寒,也没读过书。年轻时的张洪元血气方刚,积极上进,新中国成立后在村上担任干部,积极投身“清匪反霸”革命运动。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如火如荼,“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成为响彻中国城乡大地的“流行歌曲”。这年7月,张洪元协助上级开展征兵工作。为了鼓动村里的适龄青年应征入伍,25岁的张洪元瞒着母亲带头报名应征。经过紧张的封闭式训练后,他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210团1营2连,随部队紧急开赴朝鲜参战。其间,历经大大小小的战役、战斗不计其数。1952年10月8日,在奉命执行一次穿插侦查任务的过程中,张洪元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6岁。同年11月21日,张洪元被志愿军政治处追认为革命烈士。
“我父亲参军走的时候,我才满一岁,对他根本没印象。打从记事起,才知道自己有个烈士父亲,他的奉献精神影响了我这一生!”今年70岁的张琼英太婆一说起父亲当年在朝鲜战场牺牲的英勇事迹,就抑制不住心潮起伏。多年来,她经历了人生太多的坎坷和酸甜苦辣,但她一直以父亲的精神为标杆,一步步挺了过来。她也教育自己的子女要发愤图强,热爱祖国,有社会担当,决不辜负像父亲一样的千千万万革命烈士的奉献牺牲。
如今,张琼英除了享受每月500多元的烈士子女生活补助,还和老伴每月可领取失地农民每月合计3000多元的社保养老金,晚年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当地村干部林元均告诉记者,张洪元烈士一直是全村人的骄傲和楷模,除了各级组织逢年过节看望慰问烈士的遗属,村上党员干部也尽最大努力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时时处处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红军烈士陈德龙遗属陈兴伦:
饮水思源踏踏实实做人
□记者陈元松
“要说现在的生活嘛,硬是好得很,我父亲当年的牺牲太值得了!”9月30日,在江油市青莲镇太华村,革命烈士遗属——86岁高龄的陈兴伦大爷一见到记者,就打开了话匣子……
陈兴伦的父亲叫陈德龙,是家中独子,爹娘早早过世,他是吃“百家饭”长大的。1935年春天,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北上长征途经江油期间,建立各级苏维埃政府,带领穷苦大众轰轰烈烈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土地革命。那时候,结婚刚一年半的陈德龙出于对哺育他长大的父老乡亲的感恩,对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拥护,毅然报名参军。不久,红四方面军执行转移任务,陈德龙告别乡亲和怀抱婴儿的妻子,跟随部队离开江油,过北川、平武,一路北上。从那以后,妻子一面拉扯儿子陈兴伦成长,一面天天盼星星盼月亮等他凯旋归来。然而,妻子直到临终也没等回他的身影。
“有人怀疑我父亲北上途中跟大部队走散了,遭遇沿途地主武装冷枪遇难了;有人推测他可能在爬雪山、过草地时不幸捐躯;还有的认为我父亲是在长征路上,与围追堵截的敌人发生激战过程中牺牲了。”陈兴伦告诉记者,多年来,青莲镇其他参加红军的人都陆续有了消息,可关于他父亲的下落众说纷纭。1982年,经过江油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反复调查核实,认定陈德龙为红军失踪人员,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从那以后,烈士遗属陈兴伦一家人在生产生活上也得到了组织上的关怀和照顾。陈兴伦满60岁后,按规定享受到政府发放的每月500多元的烈士子女生活补助。
饮水思源、感恩奋进,也成为陈兴伦家的家训。他有5个子女,他总是苦口婆心教育他们:“没有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没有千千万万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做人一定要懂得感恩。”
48岁的陈华勇是陈兴伦的四儿子,打从记事起他就知道有个“红军爷爷”。“作为红军的后代,我能做到的是坚信共产党的领导,踏踏实实做人做事!”陈华勇说,“社会治理越来越好,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强,这也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愿景和奋斗的目标!”
新闻推荐
本报讯(校宣)为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法》,增强广大师生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根据《江油市教育和体育局关于...
江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江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