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洞:贾岛虔诚信徒的蜀地苦吟(上)
李洞
□许永强
唐末诗人李洞大约 生 在 宪 宗 末 年(820年),字才江,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他诗学贾岛,将学习贾岛诗歌作为一种事业,是贾岛众多追随者中最虔诚者之一。李洞一生不止一次入蜀,现存诗作中大约有三十余首诗作涉及蜀中,占其诗歌总量的六分之一。这些诗作不仅为我们洞察晚唐时期下层文士的心路历程和人生遭遇提供了研究资料,同时也是巴蜀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落第入蜀
李洞生活于晚唐宣宗、豁宗、禧宗、昭宗时期。虽然他是李唐诸王之孙,但到他出生时,早已家道中落,并且十分贫寒。家族的富庶尊荣早已是明日黄花。他在《怀圭峰影林泉》诗中描写自己破落的王孙家史:“吾家旧物贾生传,入内遥分锡杖泉。鹤去帝移宫女散,更堪呜咽过楼前。”这贫寒的家境注定了李洞在科举仕宦的人生道路上的困厄与无望。更何况他正处在唐代科举场中最为艰难的时期。
为了及第,李洞与众多的举子一样“肩囊寻省寺,袖轴遍公卿”,奔走权势之门,投文献诗,如高骈、曹邺、司空图等,希冀能得到他们的举荐援引。在求人荐举时,他也不得不低声下气作可怜状:“折树恩难报,怀仁命甚轻。二年犹困辱,百口望经营。未在英侯选,空劳短羽征。知音祈相国,从此免长鸣。”(《述怀二十韵献覃怀相国》)尽管这一投谒也时遇称奖,如他感激涕零所述的“积雪峰西遇奖称,半家寒骨起沟膛”(《感恩书事寄上集义司徒相公》),但这一切并未能改变他的命运。
乾符三年(876),李洞应试再次落第。他有一首《出山睹春榜》诗,抒发自己落第的心情:“未老鬓毛焦,心归向石桥。指霞辞二纪,吟雪遇三朝。连席频登相,分廊尚祝尧。回眸旧行侣,免使负嵩樵。”诗中感慨自己二纪三朝觅举而落魄,而“同学少年多不贱”,转寄望于“旧侣”提携。可见李洞长期困厄举场之辛酸。
屡次落第的李洞随后入蜀,这在他的诗歌《迁村居二首》中有明确记载。其一云:“弃逐随樵牧,何由报稻粱”,从“弃逐”二字可知其不第的愤怨;其二云:“眼前无俗事,松雨蜀山辉 ”,可知应是落第后刚入蜀时所作,其中蕴含着对入京不第的失意惆怅与含冤负曲无处申诉的怨愤。
蜀中苦吟
876年春夏之交,李洞从长安出发,经由咸阳,到凤翔,向南至太白,随后进入蜀地。
其实,李洞入蜀是有强烈愿望的,他的《将之蜀别友人》就表现出了这种心情:“嘉陵雨色青,澹别酌参苓。到蜀高诸岳,窥天合四溟。书来应隔雪,梦觉已无星。若遇多吟友,何妨勘竺经。”
成都以盛产蜀锦而遐迩闻名,人们习惯称成都为锦城或是锦官城。面对锦城极目难收的美景胜迹、淳朴自然的民风民俗,诗人亦难掩诗兴,赋写了众多的诗篇。《锦江陪兵部侍郎话诗着棋》,充满了下棋吟诗两不误的文人雅趣:“落叶溅吟身,会棋云外人。海枯搜不尽,天定着长新。月上分题遍,钟残布子匀。忘餐两绝境,取意铸陶钧。”《宿成都松溪院》诗描摹状写的松溪之景色:“松持节操溪澄性,一炷岚烟压寺隅……”松溪院,锦官城西北郊外,是成都古代最著名的寺庙之一,它的故址就在今天成都青羊区的通锦路。自古即为蜀郡大道场,风景优美、香火兴旺,历来是贵族名流、善男信女朝香拜佛和游览的胜地。不少文人墨客曾游览净众寺,“松溪水色绿于松,每到松溪听暮钟。”晨光熹微,远远传来几声钟鸣和僧侣们的喃喃诵经声,不少善男信女来往于庙堂,或寻高僧解惑,或拜佛前许愿。入夜时分,或有僧人信步在寺院后的园林,看着九里堤中引入的流水,蜿蜒曲折,在明月里波光粼粼。《龙池春草》诗“龙池清禁里,芳草傍池春……浅得承天步,深疑绕御轮”“和风轻动色,湛露静流津”,风貌景致尤显清丽温和、温婉恬淡之美,犹如轻轻展开的一幅江南美景画卷。龙池,指龙跃池,原名摩诃池,位于蜀宫之内。此前摩诃池早已是人们泛舟游玩之处,周围的环境清幽静雅。
在蜀地,李洞的足迹还遍及蜀中的龙州(今四川江油)、梓州(今四川三台县)、绵州(今四川绵阳)、遂州和普州(今四川安岳)等地,与人唱和或是吟诵风物。《龙州送人赴举》“飞鸣岂回顾,独鹤困江泥。”对自己落第的经历充溢愤懑情愫。《龙州送裴秀才》“人求新蜀赋,应贵浣花笺。”“浣花笺”是蜀地出产的著名纸张,饱含诗人对友人真挚的赞赏。《秋宿梓州牛头寺》“鹤梦生红日,云闲锁梓州”书写郪江牛头寺被晚秋云雾遮掩的美景。《寄东蜀幕中友》“官亭池碧海榴殷,遥想清才倚画栏。柳絮涨天笼地暖,角声经雨透云寒。”则交代了李洞由流离转徙到屈身为东川节度使高仁厚幕府宾客。《送皇甫校书自蜀下峡归觐襄阳》“苦吟怀冻馁,为吊浩然魂。”为曾在秘书省供职的皇甫镛返京而作。这些诗篇,或是悲愤,或是怨艾,或是豁达,或是踌躇……寥寥数笔,落拓不羁的诗人形象凸显而出,诗人的感触情怀挥洒涤荡其间。
新闻推荐
本报讯(何羽茜)江油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鼓励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多投苗,全力确保完成50万头生猪出栏任务,保障生猪市场平稳供给...
江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江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