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当“猪倌” 致富不忘众乡邻

四川农村日报 2020-01-21 06:50 大字

贫困户袁清凤在果园务工。

□本报记者 刘佳 文/图

鑫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欧冬良,是江油市双河镇牛踩石村返乡创业带头人。自2015年起,他用短短5年时间,让江油市双河镇牛踩石村这个省定贫困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村发展以生猪为主导的循环种养,55户贫困户均受益,实现了村摘帽、户脱贫。

返乡创业

欧冬良2008年从四川农业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毕业,2012-2013年还在正大集团上过两年班,对生猪养殖有一定了解。

牛踩石村是个“三无”村——无基础、无产业、无资源,青壮年几乎都外出务工了,2014年被列为省定贫困村。

牛踩石村与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达成科技合作协议,专家经过考察,结合环境、土壤、水源、劳动力等自然条件,最后建议牛踩石以养猪为主导发展扶贫产业。

欧冬良的养猪模式,与一般的养殖方式不同,他的窍门就是“代养”:与正大集团签订协议,按照其标准和要求修建代养场、能繁母猪场,由正大提供猪苗、饲料、技术,商品猪、仔猪由正大进行保底回收,正大给付欧冬良劳务代养费。

“一栋代养场有1100头商品猪的养殖规模,别看规模大,从饲料投喂、猪粪清理到温度控制,都实现了全自动化,1个代养场只需要1个工人进行管理。”欧冬良说。

2019年初,欧冬良的2400头能繁母猪养殖场正式投产,实现了自动化生产。

“代养户专心按照标准化模式养殖商品猪、能繁母猪,不用担心销路问题,这样的好处是风险低,这也是欧冬良下定决心投入的原因之一。”双河镇镇长邱川表示。

据统计,2016年以来,以牛踩石村为核心,生猪代养模式已辐射至双河镇周边几个村,全镇已建成14栋1100型生猪代养场和1个2400型种猪场,年出栏商品肥猪30000头以上,预计2020年出栏商品猪7万头以上、仔猪24.3万头。

带动乡邻

走进牛踩石村2000亩优质桃李种植基地,眼前所见的,是满山遍野的脆红李、脆桃树。池塘边,货车将新鲜刚采出的莲藕装箱,准备运往附近的农贸市场销售。基地进行土地整理后,高效节水滴灌设施铺设到了田间地头,猪场沼液可通过管网进行滴灌,真正实现了种养循环。

牛踩石村村支书曾龙菊介绍,脆红李、脆桃等果树种植是2016年村成立鑫润种植养殖农民合作社后才起步的,欧冬良是股东之一。

牛踩石村农户按照自愿原则,以土地入股形式参与合作社发展,将贫困村产业发展基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入股合作社,有收益时由合作社从当年平均亩产值的20%中按出资比例分红,所得收益的80%按户量化给贫困户,20%作为村集体经济积累,2019年实现村级集体收入10多万元。

目前,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园,牛踩石村共带动25户贫困户常年在基地务工。现年72岁的牛踩石1组贫困户袁清凤在基地务工,她家有3亩多地,以200元/亩的价格承包给村集体后,她每天在产业园做活儿,一年有7000元务工收入。

欧冬良还带头跑销路,帮助牛踩石村打造了“幸福李”“幸福桃”等水果品牌。他表示,2020年将继续扩大养猪规模,在桂花村投资修建年存栏3000头的能繁母猪场,同时要美化环境,让贫困村同步实现乡村振兴。

新闻推荐

配合九绵高速江油青莲段建设 绵江路武家坡段封闭施工

工人们正在忙着安装隔离栏杆、画标线根据九绵高速公路江油青莲段建设需要,为确保施工期间道路交通安全,将在今(10)日24时至4...

江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江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