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态麦冬种植基地
先星昊和村民一起收获麦冬
□本报记者任露潇文/图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3月30日,记者走进江油市大康镇旧县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油油的麦冬地,40多名村民正在地里忙碌着。56岁的王金荣一边挖麦冬,一边告诉记者,她在这里务工,每天能够收入70多元,已经干了几个月了,再加上土地流转,家里的收入好多了,“还能在家门口打工,可以照顾孙子和卧病在床的丈夫。”
这一片百余亩的生态麦冬基地,是90后大学生先星昊回到家乡创办的。先星昊在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江油市大康镇创业。大康镇境内无重化工企业,处于涪江上游、生态环境良好,在气候、温度、土质等方面都适合麦冬种植。适值绵阳市大力支持发展麦冬产业,于是先星昊注册了一家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流转老百姓的土地,打算在涪江上游开辟一块“净土”,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打造生态麦冬种植基地,并定期邀请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种植专家来基地指导。
“一方面,种植生态麦冬对净化麦冬市场和保障老百姓健康有利,另一方面,可带动家乡老百姓增收致富。这就是我回家乡当‘农民’的初衷,也是我努力的方向。”先星昊对自己的事业有着深入的思考。
“麦冬种植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栽种、采挖季节需要大量工人。”旧县村村委会负责人介绍,不仅通过土地流转能增加群众收入,还能让周边群众在家门口挣钱,不少村民都愿意到麦冬基地打工。
如今,先星昊的麦冬生态种植基地发展势头良好,本该踌躇满志的他却时常忧心忡忡:“因为麦冬市场对于麦冬的品质评定标准还停留在‘肉眼观察’阶段,导致生态优质麦冬卖不上好价钱。”
面对麦冬市场“优质不优价”的局面,先星昊仍坚持走生态、品质之路。“相信国家相关部门在麦冬品质评定方面会有更多保护措施,让评定更准确。下一步,我还将依托科研院所的智力优势,发展壮大公司,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谈到今后的打算,先星昊充满信心。
新闻推荐
绵阳江油:村民给春花建大棚助增收近日,在江油市永胜镇金安村,村民何琼华给自家的李花搭好了大棚,就等着5月时收获脆李子。眼...
江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江油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