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追求细腻与精致的加减艺术

绵阳日报 2019-03-10 08:06 大字

王成

王成作品

近日,由省文化厅、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联合举办四川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之乡村艺术大展在宜宾落幕。江油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秘书长王成创作的木雕工艺作品《荷塘翠鸟》获优秀作品奖。

□容奇本报记者田明霞文/图

江油“翠鸟”衔回大奖

记者采访了携《荷塘翠鸟》获奖归来的王成,眼前的木雕作品妙趣横生,一只翠鸟在秋风中站在荷塘枯萎的莲蓬上扭头张望,旁边有一张干枯的“折腰”荷叶,秋日荷塘场景跃然眼前。

谈起《荷塘翠鸟》木雕作品的由来,王成回忆说,2018年深秋,他回老家在一个农家院落外捡到一段“朽木”。在别人看来,那是一块一文不值的烂木头,当柴烧都不利火,所以主人扔到了围墙外面。但专注于木雕技艺的王成慧眼识珠,知道那是一截名贵的阴沉楠木。

拿着这块宝贝,王成爱不释手,端详了好几天,很快心中有了创意,他根据木头完好部分的形状、走势、色泽、肌理进行构思,一幅翠鸟于瑟瑟秋风中站在零落干枯残荷上的作品出现在他脑海里。此后,王成用一个月的时间,不停地雕刻,几近废寝忘食。除了雕翠鸟,还要雕荷梗、残破的荷叶、干枯的莲蓬。为了更写实,达到更逼真的效果,他专门跑到乡下荷塘摘来残枯的荷叶莲蓬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所以他呈现出来的作品荷梗上的小刺、纹路,荷叶上的叶脉、凹窝、破洞,莲蓬上的突起、斑纹,无不栩栩如生。

潜心打磨精雕细刻

在王成的工作室记者看到,板凳、刻刀、铁尺无处不在,这些工具伴随着他度过了20余年。那些安静岁月里,王成独坐一隅忘我雕刻,让一块块原木在他的刀尖之下,变成了一件件巧夺天工的木雕作品。

今年48岁的王成是江油市永胜镇农家子弟,自幼喜欢美术。初中毕业后,他拜一位当地画家为师,学习画画。学成后,王成到江油城区发展,1998年至2008年主攻根雕。根雕属于广义的木雕,但创作比较受限制,因为好的树根很难找到,特别是国家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后,严禁乱砍滥伐,树根几乎绝迹。2005年,王成协助花园小学美术组制作李白生平系列木雕墙时,喜欢上了木雕,专注于手工木雕。

王成以细腻的黄杨木为材,以雕为本,通过艺术手法的表现,创作出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李白文化系列木雕艺术品。他的雕刻作品,如《李白邀月》《月下独酌》《静夜思》等,把李白从童年、少年、青年,一直到中年、老年,展现得惟妙惟肖,情景交融。

创意材料刀工的完美结合

在王成看来,木雕是加减的艺术:一块木头,越雕,图案越丰富,这叫加的艺术;另一方面,雕得越多,木料就越少,这是减的艺术。从黄杨原木到成品,一般要经过四道基本的工序,即构图、打坯、细修、拋光。在他看来,对传统工艺的坚持,就是对古老技艺最大的尊重。

王成说,构图是首道工序。设计一幅图纸,要反复修改,最终定型后,才能附着于木头上进行雕刻。比如一幅秋荷,是配山水还是虫鸟,需要匠人对作品深入地考量与设计。为了能为不同原料找到相应的雕刻图案,王成常常绞尽脑汁。

图纸确定后,接下来就是打坯,初步雕刻出作品的外观。打坯分为不同层次,有高有低,要求不同。以浮雕的雕刻手法为例,根据层次的不同分为浅浮雕和深浮雕两种。浅浮雕一般为两到三层,而深浮雕则可以达到七八层,甚至十层以上。留住最高点,一直往下雕,雕到最低层,而又不能镂空,非常考手艺。

细修工序,是赋予木雕制品美感和神韵的关键一步。细修比打坯更需要细心和耐心,在这一道工序中,人物的眉毛、眼神,穿着的纹饰、纽扣都要一一呈现。一件好的作品,是创意、材料和刀工的完美结合,三者缺一不可。表现近景的木雕作品,着重刻画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将人物身材雕刻得短小一些,人物的脸就会被衬托得更加饱满生动。王成雕刻的李白、关公、财神,都是这样。

细修完的作品,已经有了基本的形状和细节元素,再加上最后一道拋光工序,将作品的粗糙之处处理得平滑圆润。这一步虽是附属的步骤,但绝非可有可无。为了让作品完美无瑕,王成自制了一套非常纤细的刻刀,用于对细微之处进行打磨处理,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光滑圆润。

从业20多年,在雕刻技艺方面,王成继承了传统木雕的精髓,熟练掌握浮雕、镂空雕、圆雕等雕刻技艺,尤其擅长雕人物和花鸟虫鱼。在王成看来,常常沉醉于木雕工艺的细腻与精致中,时常感受着木雕艺人的宁静与自豪。

新闻推荐

养藏香猪 小伙赚欢了

□梁柱生特约通讯员田明霞1吨半腊肉,176元/公斤,春节前被抢购一空;点杀年猪,50元/公斤,先称后杀,顾客争先点杀了...

江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江油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