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妇手艺巧 小巷深处烤饼香

绵阳晚报 2019-02-11 08:00 大字

过年了,从江油市涪江路中段一个小巷里飘出一阵阵儿时记忆的麦香味儿,循香而去,眼前一间狭窄的烤饼店早已围满了嘴馋的男女,催得周蓉、李思成夫妇在烤炉前忙得不亦乐乎!展开、卷起、排气揉匀;再展开、再折起……案板上清脆的甩面压面之声在小巷里回响。

然而,吸引人的除了烤饼久违了的醇香,还有“周家火烤饼”技艺艰难的传承故事

……

■潘镛记者陈元松

A

祖传烤饼不断代农家女招婿传承

周蓉来自江油市重兴乡。当地地处江油、剑阁、梓潼三县交会处,自古民风淳朴。周蓉的曾祖父周梦林是个勤劳的庄稼人,从年轻时候开始,为了赚钱贴补家用,他利用农闲时节上街支起炉灶,以当地出产的小麦面粉为食材,现做现烤饼子卖。天长日久,他的烤饼竟然自成一家风味,“周家火烤饼”也随之名声大振,成为赶场买卖的乡亲充饥的干粮,成为外地客商尝鲜的美食。

周梦林后来将烤饼手艺传给儿子周朝栋,周朝栋不负厚望,在重兴场上开起烤饼店,免去了日晒雨淋之苦。周朝栋没有儿子,老了只好将这门家喻户晓的手艺传给女儿周秀英,也就是周蓉的母亲。

周蓉是个独生女,父母担心“周家火烤饼”技艺断送在他们手里。周蓉初中毕业后,就主动请求父母将古老烤饼手艺传授给她。由于周蓉从小耳濡目染,很快就学会了做烤饼的全套手艺。

从此,周家火烤饼店有了周蓉的加入,父母就轻松多了。渐渐地,周蓉成了烤饼店的主力,即或是父母不在店里,周蓉也能独立担纲,这让父母也十分放心。

为了传承周家火烤饼,周蓉同意父母的建议:只招赘,不外嫁;招赘的女婿必须学会周家火烤饼的手艺,并传承下去。于是,亲戚朋友和邻里给周蓉说媒的人络绎不绝。最后,周蓉选中了诚实肯干的李思成入赘周家。父母还要求女婿在和女儿结婚之前必须学会周家火烤饼的全部手艺。

李思成起早贪黑,刻苦学艺。半年之后,他的火烤饼的手艺已经十分娴熟了。他俩结婚以后,李思成与周蓉便开起了周家火烤饼第四代夫妻店,而且一做就是20年……

B

走进大城市手工烤饼依旧香

如何让祖传的烤饼更好的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几经思忖,周蓉和丈夫想到了“走出去”。

2015年,夫妇俩相中了江油市区涪江路中段一个小巷里的一间狭小的店面,决心将“周家火烤饼”搬迁到此经营。由于这种烤饼味道鲜美、松脆爽滑,很快在城里就占有了一席之地,而且供不应求,成为男女老少争相抢购的美食。

现在,“周家火烤饼”经过周蓉、李思成夫妇不断改进,从原来的三、四个品种扩大到六个品种:白糖核桃、椒盐核桃、白糖芝麻、椒盐芝麻、方酥烤饼、红糖烤饼。这样基本满足了不同口味的人群。

“头天就要把面发好,第二天凌晨4点就要起床生火、和面、做饼、烤饼。在发面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天气选择不同温度的水加入面中,冬天用热水、温水,夏天用凉水;要把握好发面和做饼之间的时间节点;第二天等面发好了,还要适量地加入食用碱来中和酸味;做饼子的时候,发的面正好合适,既不能太老,也不能太生。还有就是烤炉里烧的火一定要控制好。火太小,烤饼所用时间过长,顾客就会等很久;火太旺又会把饼子烤糊……”周蓉说起她家烤饼的诀窍有板有眼。

不过,她也说最辛苦的是和面的过程,来不得半点虚假,功夫到位,饼子才香;面没有和好,饼子怎么也烤不好吃。

周蓉夫妇烤出来的饼子,由于做工精细,用料讲究,从不偷工减料,火候也把握得恰到好处,因此顾客络绎不绝。甚至还有人天天来买他们的烤饼吃,也有人一买就是十几二十个。

“如果要买几十个上百个,就要提前打电话预订。”李思成说,遇到这种情况,他们夫妻往往夜里睡不成觉,一两点就得赶做饼子,哪怕累得腰酸背痛,浑身无力,也要做到按时交“货”。

他们为何不用机器和面、拌面呢?周蓉说,人是活的,机器是死的;人是要投入情感的,而机器是“无情”的。由于长期手工和面,水多水少,面团有无劲道,气泡揉完没有,手上都晓得。和得越久,揉得越多,拉伸越多,面团就会越来越好。工序做到,绝不偷懒。这也是手艺人实诚之处。

新闻推荐

绵阳市领导赴江油看望慰问返乡农民工 积极回乡创业置业做大做强家乡产业

本报讯(记者刘晓东)昨(28)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岳勇带领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等相关负责人前往江油市新安镇黑滩村看望慰问...

江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江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