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龙河上绵安古桥村庄交界地默然守望三百春秋

绵阳晚报 2017-11-18 12:55 大字

特约记者黄志富文/图

在涪城区青义镇大龙村与江油市方水乡白玉村交界的大龙河上,有一座涉水而筑的双孔石桥。伴着两岸农家和桥下潺潺溪水,300年时光就这样缓缓流过。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这座石桥被涪城区和江油市文管部门认定为清代古桥后,就陆续有人慕名来参观,网上也可以查询到。”近日,记者在当地老者的带领下来到绵安古桥边,探寻它的历史及传说。

历史:史志记载建于清朝

据成书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绵阳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记载绵州历史的《直隶绵州志》记载:绵安桥,治西三十八里,修建年月无从查考,土人俱云州西古桥。也就是说,即便是绵安桥是在载入《直隶绵州志》前几年才修建的,距今也有280年左右的历史了,况且《直隶绵州志》称其“修建年月难以查考”,由此推算,绵安桥至少应该有300多年历史。

绵安桥的建桥历史到底有多少年?记者咨询了长期研究古文化和古桥的三台县文管所副研究员左启。

根据记者提供的绵安桥相关图片,左启分析说,根据图片上的镇水兽龙头,基本可以确定此桥修建于清代早期。因为清代中后期的龙头雕刻,风格上已经融合了明宋两个朝代的雕刻风格和艺术手法,雕刻技艺成熟精湛,比如三台县郪江镇九龙桥、新生镇的秦家拱桥,桥上的镇水兽龙头都生动而富有灵气,但它们的历史都只有一二百年。而绵安桥上的龙头雕刻技艺非常简单,远不如清代中后期的龙头那么栩栩如生。

左启说,古桥桥墩上的龙头,在民间通称镇水兽或镇水怪。古时水利防洪设施简陋,一到夏季,洪水往往造成灾害,而民间认为这是水怪在兴风作浪,为了保一方平安,建桥时会在桥墩上建造镇水怪,也就是龙头,以起到“镇邪”的作用。龙头造型都是龙嘴对着河道上游大张,寓意再大的洪水也会被龙头吞食,这也寄托了当时人们的一种美好期望。

在记者采写过的近三十座绵阳辖区的古桥中,绵安桥应该是最不出众的一座桥。四块长石条,河中间的龙头桥墩,长石条的一端连接依靠两岸砌筑的桥墩,就构成了绵安桥。绵安桥桥长11.2米,桥宽0.86米,桥高1.03米。距桥东头不到50米远,是西南科技大学通往塔九路(安州区塔水镇到江油市九岭镇)的公路,桥的另一端,是条普通小路。

传说:明末清初秀才捐建

既然是涪城区青义镇与江油市方水乡之间的界桥,为何又叫绵安桥呢?

据当地82岁的谢贵生大爷说,绵安桥所处的位置虽然是青义镇大龙村与方水乡白玉村交界的界桥,但过桥不到一公里,就是安州区花荄镇的红武村和安州区界牌镇的石岭村地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绵安桥是花荄镇、界牌镇安昌河以东十几个村到青义镇和绵阳城区的交通要道。因为从绵安桥到青义镇和绵阳城区,比从花荄场镇经永兴镇、高新区到绵阳城区更近。因而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安州区的人,都习惯将这座原本叫独龙桥的石板桥称为绵安桥。

“其实独龙桥后来成了绵安桥,最主要还是因为行政区域的改变。”花荄镇红武村81岁的王世贵大爷说,“据说修建独龙桥时,大龙河还是青义镇、方水乡、先林乡(原安县先林乡,1985年撤乡合并到花荄镇)三地交界处的界河,现在的绵安桥一侧曾经属于安县管辖范围,之后因为几次行政区域的改变,才归属到青义镇和方水乡,但绵安桥还是一直作为人们的习惯性称呼直到现在,独龙桥作为原桥名,反而渐渐被人遗忘了。

当地几位老人说,传说独龙桥是一名秀才在中举前为积德行善修建的。大约五十多年前,在靠大龙村的桥头一侧,还有一块呈长方形的建桥碑,上面刻有建桥的年代、建桥人姓名等字样。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拦河堰时,一些村民图省事,把建桥碑当石料,扳倒后砌筑在了拦河堰的基础里。后来拦河堰被洪水冲毁,建桥碑就深埋在河床里了。

“听爷爷说,明末清初时,大龙村有个姓王的财主。王财主家财万贯,但待人刻薄,视财如命,后来他的儿子考取了秀才,但苦读多年也没有考中举人,于是请来高人指点迷津。高人说,要想中举,就得建桥修路、积德行善,于是王财主出资在大龙河上修建了大龙桥、小龙桥、独龙桥三座龙头桥。”谢贵生大爷说,后来大龙桥、小龙桥相继被洪水冲垮,村民将建桥石料取走做了屋基,但独龙桥一直没有受损,保存至今。

现状:逐渐落寞已成历史符号

当地78岁的邓国友回忆说,他小时候听爷爷说,传言清代初期就有这座石桥。这座规模不大的石桥历经300多年,至今没有垮塌的原因,主要因为绵安桥是交通要道,桥下的大龙河又是界河,虽然往来繁忙却有赖各方多加维护。直到后来塔九路建成通车,白玉村到青义镇的公路通车后,绵安桥才渐渐落寞。

尽管岁月久远,沧海桑田,失去了通行作用的绵安桥已成历史符号,只为十余家村民走近路和耕作方便所用,但没有人会因此拆除这座石桥。

“曾经有人看上了绵安桥的石料,想把桥拆了,把石料运走,但遭到村民阻止。”村民张同贵的家就在绵安桥附近,站在他家门口就能见到石桥。张同贵说,他们一家四代在这里生活了八九十年,以前一直不知道这座石桥的年代,只是觉得它很有特色,后来才知道这座古桥起码有两三百年的历史。“每年夏季,大龙河都会涨大水,水大的时候要把桥面淹了。”张同贵说,尽管绵安桥多次被淹,但并没有受到损坏,他们到河对岸种田,仍然可以安全通行。

绵安桥是在1987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的,整座桥的原有风貌依然保存较好,但目前尚未核定为保护单位。

通畅的乡村公路让绵安桥得以保存至今

镇水兽龙头

秋冬时节的大龙河基本断流

两岸桥墩石历经数百年河水冲刷依然坚固

镇水兽龙头雕刻风格简单

桥板完好无损

新闻推荐

绵阳市开展家规家风家国情怀系列专题片展播

本报讯(记者谢艳)市纪委、市委宣传部日前联合发出关于宣传展播《家规家风家国情怀系列专题片》的通知,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组织党员干部职工集中观看,留取影像资料并广泛收集观后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

江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江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