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坝的闹市名街
谢小东(江油)
江油市中坝镇始建于元惠宗时期(1333~1368),原址位于罗汉坝,初名兴隆场,后改名为双流场,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三年(1664)重建于今址。因其地形如船,两面皆水,中间为坝,故名中坝,在清代有“小成都”之称,民国时期被誉为四川四大名镇和五大药材集散地之一。
清朝和民国时期,中坝北门外的灵官楼至药市街(今大场口气象局一带),是四川、陕西、甘肃的药材、山货、棉烟集散地,逐渐在这里形成闹市,早期的幺店子,稍后的药店、脚店都应运而生。它们接待省内外的骡帮、背子客,使人畜货物都有歇脚、堆放和寄售之所,本地的和外来的客商在此洽谈交易。另一个闹市区则是鱼市口,位于中坝城区的中心地带,茶馆、旅店、饮食等服务行业多集中于此,每天黎明,四乡农民担鱼上市在这里出售,加之这里也是中坝、三合、太平三场米粮集中交易市场,都是构成这个闹市区的重要因素。
杨家店街
杨家店街以杨姓所开老店得名。形成于清光绪年间,后改名药市街(今胜利上街)。杨家店最初是歇脚骡马的脚店,相继开设有闻喜生、太成店、利昌店、成顺店、得胜店、马姓脚店、洪太店、洪顺生、三兴店等十余家脚店。脚店供应客人食宿,后院有马厩,并售骡马草料,堆存转发货物,代办函电,代客购物,代垫运费等业务。省外庄客有长年住在脚店的,其中如利昌店、得胜店,信誉好、管理严,不准客人在店内吸食鸦片,如发现青年庄客中有嫖、赌和吸食鸦片等行为,立即函告对方商号,因而博得庄客的称誉。随着脚店的兴旺,药店亦不断增加,至民国30年(1941),即发展到40多家。
火炮街
火炮街(原生产上街)从城内崔家桥起,向北延伸至福音堂一带。上世纪20年代中期,有张登富、张永弟、杨宗彦等十余户火炮作坊,产品多销往甘肃省。30年代后,有的因业务萧条转行,有的迁往北外大场口,有的迁往大河坝,于是火炮街便空有其名。
皮房街
皮房街位于中坝城外西左侧顺城街一带。这里的商户大多以硝牛皮为主,其它兽皮(如狗皮、羊皮、鹿皮)都可硝鞣,有同业15家,如周辅臣、杨正清、杨正开等,逐渐形成了皮房街。
篾市街
篾市街位于中坝小西街(原劳动街)右侧,紧傍城墙。住户以编制篾器为业,诸如大小篾包、篾筐以及生活日用品,如大小筲箕、簸箕、撮箕、筷篼、刷把和小孩使用的竹床、轿椅,大小竹凳、竹椅、玩具等。这个同业公会的负责人冯铭清,有会员16户。
顺城街
顺城街在中坝城南外左侧,后称南街,是中坝盐业运销商的集中区域。江油不产食盐,所销锅巴盐来自绵阳、射洪,再转销平武、青川和甘肃一带。中坝的盐业会员最后发展到92户,其中资金最雄厚的为邱文煜的凯涪公司,具有垄断市场的能力。
油房街
油房街在糖市街之下,从天灯坝至太平场口,40年代中期有李庆吉等榨油商20余户,生产菜油、花生油、桐油等。菜油除供江油、彰明两县之外,还沿涪江运至三台、射洪、遂宁、合川等地销售。
神仙街
神仙街(后改为和平街),是一条窄小的街道。上世纪20年代,这里聚集众多测字、算命、看相、占卦摊子。算命先生多是盲人,人们一般以“小神仙”呼之,“神仙街”因此得名。随着市场的发展,笔墨、刊刻业替代了这些算命摊子,经营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后。
荒市街
荒市街位于中坝南外右侧,二三十年代属于城市贫民居住区,多为草房,居民以收购烂布、烂棉絮、布筋子和破铜烂铁为业。烂布多制成布壳,售与布鞋业或居民制作鞋底,曾发展到30余家。40年代初期,组织同业公会,以刘培荣为代表,解放后并入布鞋社。
成衣街
成衣街原属彰明县太平场,成街于清朝光绪年间。成衣来源于当铺的死当物资,另一来源是从成都会府和皇城坝市场选购。当时经营业者有25户,如陈冠兰、陈栋才、贺镜如、贺积武等。二贺先后任过成衣业同业公会主席。
糖市街
糖市街位于太平场成衣街与油房街之间。江、彰不产食糖,商品来源,均由资阳、内江、德阳黄许等地采购而回,零市销售,也卖批发。30年代末,有糖商30余户。40年代末期,已发展到48户。同业公会负责人陈载之,其他如王集生、吴乐生等,均是经营老手,无不累财巨万。
除上述各专业街道外,还有自然形成的市场十余处,如靛市街、竹子市、附子市、纸市、木材市、柴草市、猪市、牛市等。大大小小的市场,形成网络,为人民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巨大发展,市场日益繁荣兴旺,商业网点星罗棋布,传统的商业街市被完全取代。
新闻推荐
绵阳市积极办理58件中央环保督察组转交信访件—— 督察立行立办 整改从严从快
昨(16)日,绵阳市收到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转交的群众来电来信投诉举报件14件,加上此前转交的44件信访件,目前累计转交信访件58件。接件后,绵阳市上下高度重视,严格按照边督边改的要求高质量按时办结并...
江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江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