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医药年服务1.5亿人次背后
2020年服务量居全国之首
内江市东兴区西林街道一家中药诊所,医生正在抓配中药。兰自涛摄(视觉四川)
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新兴卫生院中医科的医务人员给居民看诊。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衡昌辉摄
●支持高层次人才培育,先后诞生国医大师3名,全国名中医、首席科学家等40多名,省名中医等省级高层次人才达到9000余名
●探索“校地合作”,运用订单定向委托培养模式,为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中医临床网底人才
●成立16个流派工作室,保护传统中医文化,让传统的中医流派得到传承创新并培养出更多新人
□王文凭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伍力石小宏
2月23日,在四川省中医医院的“胡氏儿科”工作室里,前来就诊的患儿排起了长队,年近八旬的省“十大名中医”胡天成耐心细致地为患儿诊断、开处方。
就在这一天,远在绵阳市北川县开坪乡凤阳村的村医彭乔蓉,背着巡诊箱来到村民家中进行健康随访。
每天,正是胡天成、彭乔蓉这样的众多中医从业者奋战在医疗机构、乡村卫生室,才使得广大群众能方便地看上中医,治疗常见病和疑难病症。
2020年,四川的中医药年服务量已达到1.5亿人次,位居全国之首,这个数字的实现得益于四川省中医人才队伍梯级建设的成果。“很高兴四川的中医队伍有了多层次、有特色的发展机制,这也是中医强省之路的基础。”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全国首位女国医大师刘敏如表示。
培育高层次人才
从政策机制等方面支持,省级高层次人才达9000余名
2月21日,刚刚出院的王成荣就来到位于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的工作室,细心指导正在为患者看病的弟子们。这位92岁的四川省中医妇科专家,从事了一辈子的中医,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患者。
2006年,四川省率先在全国开展“四川省十大名中医”评选表彰工作,不唯学历、资历、职称、论文,把医德医风、临床水平、传承带徒作为重要评价指标。王成荣凭借品德、学术、临床等方面的成就,获得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称号。至今,四川省已评选了三届四川十大名中医。十大名中医评选是四川省中医人才建设众多举措之一。
为让更多的名中医成长,四川省从政策、机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改革开放以来,先后诞生了郭子光、刘敏如、廖品正3位国医大师,以及40多名全国名中医、首席科学家、中医药学科名师等,省名中医等省级高层次人才达到9000余名。
作为全国首位女国医大师,刘敏如从医60多年一直从事着中医教育和临床教学工作,攻克了一个个妇科的疑难杂症,如今仍坚守在临床第一线,按时坐诊。“中医是一门医学科学,也是祖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能为中医药事业努力、付出,实实在在地做出一些事情,是我一辈子努力奋斗的目标。”
国医大师廖品正采用中医方式治疗患者眼疾,由她主持的科研成果曾获得四川科技进步一等奖,她还培养出首个中医眼科博士和五官科博士。如今,已83岁的廖品正仍坚持在一线为患者解除病痛。
作为温病学中医专家,全国名中医张之文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参与制定了四川省的中医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南。
中医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人才是关键。四川省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四川省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成立全省中医药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中医药专业高级职称单独评价体系,并会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出台四川省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评审基本条件,更加侧重于评价中医药人才的临床技术水平和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思维开展诊疗工作的能力。
壮大基层队伍
订单培养全科培养,输送留得住的人才
基层中医队伍也不断壮大。30多岁的彭乔蓉两年多前从四川省针灸学校毕业,回到家乡当起了村医。“我现在除了为村民看病外,还签约了600多位村民,每周都要到村里的老年人或慢病患者家随访。”有一次,村里一个6岁的孩子肚子痛得厉害,家人半夜给她打电话,她立即起床赶往孩子家,用推拿治好了孩子的病。
四川省专门出台政策鼓励中等中医药类学校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模式培养基层人才,并结合基层乡村地区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医疗卫生需求,积极引导、促进高中等中医药类学校与地方政府、医院、企业合作,创新开展订单定向委托培养模式,不断为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地方基层中医临床网底人才。彭乔蓉参加的定向培养就是四川省针灸学校与绵阳、乐山、宜宾、凉山州等地方政府合作的定向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项目。和彭乔蓉一样,有近千人中医专业毕业后回到当地基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等就业。
四川省着力基层中医全科人才培养,支持近3000名基层中医药人员接受中医全科转岗培训,努力为基层打造一支本土化人才队伍。开展中药优才研修项目,打造中医药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培养中药产业、医养结合、中医康复保健等高端、骨干和技能型人才3000余人。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制定四川省西医人员学习中医知识培训大纲,培养内江、泸州、雅安等市州西学中人员800余名。
“在乡村,群众对中医的信任度很高,有了病通常都会先来卫生室找我看。”苍溪县歧坪镇五棵树村的村医刘徽告诉记者。刘徽是地道的科班出身,1998年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回到村里做起了村医。20多年来,他运用自己所学,推拿、针灸、按摩、理疗、开方子……成为远近闻名的“好郎中”,附近村的人都找他看病。2016年,刘徽评上了副主任中医师。前来“挖”他的人不少,但都吃了闭门羹。“在家门口做一名村医,为乡亲看病也很好。”刘徽每周都要抽出几天走访签约家庭,还主动为老人、行动不便的康复病人进行按摩、推拿。
遂宁市船山区桂花镇金井联村卫生室中医师陈红等骨干医师组成6个家庭医生团队,疫情期间深入村社开展中医等医疗服务和疫情防控,为群众送医送药,方便因疫情不便就医的群众,让群众不出村就能看病。同时还采用“简便验廉”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为桂花医养中心入住的失能老人治疗颈肩腰腿痛、糖尿病等慢性病,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作用,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2018年,四川省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十百千”工程启动,在3年时间里建10个中医医疗区域中心、100个县级中医院、1000个基层中医馆提档升级,并在1万个村卫生室建设中医角。
建特色流派工作室
保护传统中医文化,让传统流派传承创新
川派中医拥有众多的名家和技法,但很遗憾,不少流派失传了。保护传统中医文化,让传统的中医流派得到传承创新并培养出更多新人,成为中医事业发展必须关注的环节。
2019年9月,省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在全省建设16个流派工作室。
据省中医药管理局相关人士介绍,建设四川中医药流派工作室就是要挖掘整理资料,完善流派学术思想,提炼诊疗技术,培养传承人,培植有底蕴的中医药文化。各流派都有独特的学术特色,学术经验的提炼总结可以不断丰富和充实中医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同时,培养传承人,开展有疗效的中医临床应用,并将中医学术流派经验运用在解决临床疑难疾病、危重急症问题上。
“‘胡氏儿科’已有150多年历史了,到我这里已是第6代,现在工作室要做的就是整理前辈的理论,结合现代的疾病进行创新,培养出更多的新人。”作为“胡氏儿科”的传承人,胡天成告诉记者,建立起“胡氏儿科”流派工作室后,一方面要保护好前辈留下来的宝贵经验,还要在原有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创新出更好的治疗手段和处方。
“胡氏儿科”工作室成立后,采取了流派内外结合、高层次人才与基层队伍培养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三结合”方式。胡天成告诉记者,“胡氏儿科”工作室里有家族人员、也有学生弟子,他的两个中医学博士儿子也加入到了工作室,弟子中有硕士、博士,也有普通的基层中医医生。胡天成通过办培训班的形式,培训了4000多人次。他还建立起了微信群,碰到典型病例,就在微信上与大家分享。
李孔定中医药流派工作室传承人、绵阳市中医医院副院长沈其霖告诉记者,李老的众多学术理论、治疗方法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对自己的从医之路产生了深远影响。建立工作室后,沈其霖组织骨干力量,系统地收集、整理李孔定的学术经验,研究他的医学成就,出版《李孔定医学三书》等专著5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0余篇。“在不断研究中,参与的医生们在理论和学术上都得到不少提高。”沈其霖说,我们还结合时代发展,在李老学术经验基础上,创制咳喘康复胶囊、咳宁合剂等纯中药制剂,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川省骨科医院“郑氏骨科”流派工作室,为把郑怀贤这位中医运动医学先驱的学术、技能传承下来,培养更多能掌握郑氏骨科的理论、技法、治疗理念的新人,着力对郑老学术进行整理,还采用专家带学生的方式,手把手传承。
“成立流派工作室仅仅是四川省保护、传承、创新川派中医的众多举措之一。”省中医药管理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除流派工作室外,还建有各级各类传承平台183个,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继承人5000余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魏雪杨叶建聪)1月21日,北川羌族自治县七一职业中学举行最美教师先进事迹宣讲活动。活动由学校纪检委员王永红同志主...
北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北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