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扬大禹精神 同话血脉亲情 第一届海峡两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动暨2019(己亥)年大禹诞辰祭祀典礼侧记

绵阳日报 2019-07-09 07:30 大字

□文泽浩本报记者邓雪琳

击鼓、鸣钟,迎八方来客;祭拜、献花,表追思景仰。7月8日上午,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大禹故里、活力羌城——北川羌族自治县,再一次张开双臂,迎接来自海峡两岸的华夏儿女。

在优雅婉转的音乐声中,踏着大禹当年的足迹,华夏子孙由五湖而来,共祭大禹诞辰,共寻海峡两岸同宗同源的民族情,唱响两岸和衷共济的主旋律。

肃立雅静,鸣铳撞钟……当庄严、肃穆的最高礼祭起礼时,浩浩苍穹,云似龙凤。参祭队伍随释比游行、奉上珍果佳酿,以带有民族特色的方式祭祀大禹,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击鼓、撞钟、奏乐,震响羌城,人人虔诚,激动溢于言表。伴随宏伟庄严的乐声,与会领导及港澳台同胞代表等嘉宾先后走上祭祀台。他们心怀对大禹的敬仰,俯身虔诚鞠躬,敬献花篮。

“今天是大禹诞辰4146周年纪念日,作为大禹后裔,能够参加祭祀大典感觉非常骄傲。”来自台北市夏氏宗亲会秘书长夏雷目不转睛地望着祭祀现场,眼里饱含深情,用这样的话语形容同根之情,“北川是大禹的出生地,我是大禹的后人,所以我亲切地称大家为亲人!”

随着悠扬的羌笛吹响,古老的旋律穿越城市的繁华而至,身着五彩羌服的羌族儿女,伴着羊皮鼓声,唱着动听的歌谣,踏着大禹跳过的原始舞步,尽情舞动着手中那赋予美好祝愿的羌红,跟随着释比的节奏,以礼为主,以乐为辅,以舞告祭,诠释着对先祖的追思之心、敬仰之意。

大禹是根,更是传承。4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立国始祖、上古治水英雄和民本主义思想首创者——大禹在这片土地上诞生。悠悠历史长河,北川群众一直保持着农历六月初六祭祀大禹的习俗。“北川祭禹习俗千年不绝,可追溯到夏朝,经历了最初的原始祭祀、唐之前形成的庙宇祭祀,从民间庙祭到宋代以来的官民同祭,在清朝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形成了知县着黄马褂代皇帝以‘太牢\’(猪、牛、羊三牲)之礼祭祀的国祭。”北川文广新旅局局长郭志武介绍。

在北川,沿着大禹的遗迹,聆听大禹与水之间的故事,探寻大禹从出生至离家治水的全过程,我们感受到大禹身上“无私、为民、奋斗、担当”的拼搏精神。

这自豪,源于底蕴深厚的文化——大禹本人写下的虫篆体“禹穴”,李白题刻楷体“禹穴”,西汉学者扬雄题刻“石纽”……在北川,至今仍保存着大量有关大禹的历史遗迹,随着大禹文化不断的发展,北川如今已形成了纪念大禹的浓厚氛围,成为海内外华夏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

更重要的是,大禹精神已深深植入北川儿女的血脉之中。人心思禹,世代悠远。仰止虔诚,一日不忘。

这自豪,源于砥砺奋进的拼搏——多年来,北川大力弘扬大禹精神、传承禹羌文化,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全国首个“中国大禹文化之乡”,被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确立为“大禹祭祀地”。

祭祀结束,宾客四散,但他们的心声却相同:一同扛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责任,祈愿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北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