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技“点”青翠竹产业出山

西南商报 2019-06-19 10:55 大字

材料科技“点”青

翠竹产业出山

6月16日下午,接到记者电话时,北川县一家竹子企业的技术负责人陈小强兴致正浓——他们带去的竹子保青技术,在首届中国(宜宾)国际竹产业发展峰会暨竹产品交易会上收获了几十份合作意向,其中不乏来自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此前他们的保青竹产品已经发往黎巴嫩。

绵阳山区有着相当规模的竹林,短短几年里,绵阳的竹产业经历了迭代,从直接售卖竹子、竹笋,办竹林农家乐,开始向科技驱动的“3.0版”攀升。

靠山吃竹传统模式收益低投入高

6月9日,记者来到北川擂鼓镇楠竹村,走出汽车,几步路来到路旁的竹林,山风带来的凉爽让人忘记夏季的酷热。据楠竹村党支部书记黄安银介绍,得益于山高和竹林,村里气温要比山下场镇低2摄氏度-3摄氏度。“几十年来全村种了差不多1万亩竹林,没有出去打工的村民,都是靠竹产业赚钱。”黄安银说。

卖竹子和竹笋的话,一亩地每年收获不过1500元-3000元。竹笋收购价大概为6元一公斤,要等到竹林生长至少3年之后才开始产竹笋,而一亩竹林每年大概可以产100公斤-150公斤竹笋;竹子的收购价更低,只有0.6元一公斤,每亩竹林生长5年后,大概一年可以产出1500公斤-3000公斤竹子。

“光胴胴”卖竹子赚得不多,利用竹林发展避暑经济怎样?黄安银与弟弟两家贷款80多万元建起了三层楼,用于发展农家乐,但两年下来,因为收费相对便宜,一个人包吃包住一天收费100元,综合下来每年收入不过20多万元,距离还完贷款还要好几年。“这里的楠竹品质不错,来玩的游客也说体验不错,但上万亩的竹林就只能‘吃’到这几样,确实挺遗憾的。”黄安银说。

“点”竹成青建材工艺品更有“卖相”

聊了几句,黄安银想起一个人,“你可以去村里的一家企业,他们来了一个博士,挺厉害的,我们都打算跟他学技术。”

来到这家名为羌山竹海的公司,技术负责人陈小强博士坐在一个完全由竹子搭建的房间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房间里摆满了竹子制作的花瓶、笔筒、茶具等。“这间房间已经建好两个多月了,但这些竹子还都是青的。”陈小强说到了重点。

竹子作为建筑材料,有着悠久历史,但竹子被砍下带出竹林一周左右,青色就会褪去,变为黄色,美观性大打折扣。有没有不染色不刷漆,也能让竹子保持青色的办法?两年前,在帮朋友做实验的过程中,陈小强找到一种加工方法,可以让竹子的青色保持5年左右。

这让竹子产品在建材和装饰市场的地位摆脱了尴尬,工厂成立不过几个月,就陆续收到了黎巴嫩、苏州等地的订单。“作为建筑材料的话,一根一米长直径2厘米-3厘米的竹子,如果保青的话可以卖到 5 元-6 元,是普通竹子的 1.5倍。”陈小强说。而在保青竹子的基础上制作笔筒等工艺品,价格是普通竹产品的5倍-10倍左右。

该公司已在楠竹村流转了300亩竹林,如果其年加工量达到1000吨的话,需要近万亩竹林的供应。而黄安银对于保青技术的期待,不仅在于出售竹子。“用保青竹子搭建特色的农家乐,村民学习制作竹制工艺品,竹林才真正能让村子实现小康。”黄安银说。

这一点也得到北川旅游部门相关负责人的认可,目前北川2.9万旅游从业者中,只有7000人在景区、农家乐从事接待服务,而从事羌绣和竹编等工艺品加工的有2万多人,其中绝大部分为羌绣绣娘。“只要找到合适的路,竹子也能大有可为。”该负责人说。

祖明远

新闻推荐

让死者“开口说话”

①②③④⑤⑥⑦□李远梅余海婷本报记者苏东华文/图在人们眼中,法医常常与“血腥”“凶杀”“死尸”“腐臭”“恐怖”等词...

北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