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美基层图书馆馆藏地方特色文献

绵阳日报 2019-04-20 06:54 大字

北川新县城永昌大道78号,县文化中心左侧,便是北川图书馆。2010年10月新建成的北川图书馆,带有浓郁羌族特色的建筑十分吸引眼球。只要来到北川新县城,人们都会抽时间去看看造型独特的图书馆,很多人甚至把它当做了旅游景点。日前,记者来到了北川图书馆,感受羌山之间这座图书馆,在书海中找寻北川的历史文化。

□本报记者郑金容文/图

从图书室到图书馆

“大禹故里,中国羌城,大爱北川”,一进入北川新县城就能看到这醒目的十二个大字,以及造型美观的羊角花雕塑,这些都成了新县城鲜明的城市符号。北川新县城不大,只要向路人询问图书馆在哪里?热情的本地人会立刻告诉你具体方位。在了解到图书馆的发展史后,不得不感慨,在绵阳,或许很少有图书馆像北川图书馆这样“命途多舛”。

1979年,为了满足山区人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快山区县经济建设的需要,经上级批准建立了北川县图书馆,图书馆的前身是县文化馆的图书室。

1926年8月,政府部门在石泉县城(今北川禹里镇)开始设立图书馆阅览室、平民读书处。农忙闲暇之余,县城里的百姓会去阅览室看书识字,感受书里的无限世界。1949年,图书馆闭馆。1950年县城迁址至曲山镇。1953年北川文化馆成立,内设图书室,承担公共文化阅读场所职能。文革初期,由于大部分图书散失,图书室一度停止开放,直到1972年县文化馆才逐步恢复图书室。

虽然有图书室,但北川却没有单独的图书馆,为了满足读者的公共文化需求,1979年,县图书馆正式建立,由于北川县城四面环山,城小地皮少,可用的土地资源很少,当时并没有单独一块地来修建图书馆,其办公、工作用房全部租用文化馆的房屋,直到1988年,图书馆才动工修建专门的场所。一年以后,北川图书馆搬迁至曲山镇危家巷新馆,北川图书馆终于有了落脚之地,图书馆也成为县城老百姓文化活动场所。

灾后重建新图书馆

由于老城区图书馆面积太小,无法满足山区老百姓的文化需求,2003年图书馆与青少年活动中心在茅坝新区合资修建新馆。2005年竣工落成,图书馆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两年后,图书馆已经集外借、内阅、电子阅览为一体,成为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图书馆。

在北川,绕不过“5·12”汶川特大地震的话题。那场大地震几乎把北川县城夷为平地,而图书馆也没能幸免于难,被山体滑坡掩埋。地震短暂的瞬间,摧毁了无数建筑,灾难虽无情,但坚强的北川人民忍住巨大悲痛,开始了重建家园之路。图书馆场馆被破坏了,工作人员就开始“流动服务”,在永兴、安昌、擂鼓等集中板房区建立图书室,极大地丰富了灾区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2009年,北川新县城异地重建,迁址永昌镇,修建图书馆也提上了日程。最终由山东省德州市援建的图书馆在2010年10月落成,占地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93平方米。

“图书馆是中建院的崔凯主持设计的,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图书馆馆长唐成告诉记者,图书馆的外观和用材结合了羌族的民族元素,把羌族的碉楼融入其中,看似一个羌寨村落。内部设计则似大英图书馆的风格,看起来十分美观,环形走廊,方便读者查阅书籍。

馆藏地方特色文献

2011年5月11日,新建的图书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吸引着无数读者进馆。

记者了解到,新建的北川图书馆功能完善,现有藏书17万余册,包括期刊阅览室、少儿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图书馆里专门设置了地方特藏文献室,收集整理了大量北川羌族的文献,为研究羌族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除了大量羌族文献,我们还馆藏了很多红色文献,都是有关红军长征途经北川的珍贵史料。”唐成说,1935年,红四方面军长征路过北川在此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为红军打通北川峡谷通道顺利西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北川县还被命名为“革命老根据地”,这段历史图书馆的文献都有记载。

近年来,北川图书馆积极开展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示范效应,使北川公共文化资源更加丰富、更富内涵、更具震撼力。在2016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上,北川图书馆获“2016年全国最美基层图书馆”称号,为当年省内唯一获得殊荣的基层图书馆。大会评委会评审认为,北川图书馆是羌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体,馆内功能齐全,布局科学合理,处处凸显羌族特色。环境优雅安静,馆藏资源丰富,针对社会群体,创新服务模式满足不同需求,在县级公共图书馆中起到示范作用。

新闻推荐

推动机场早日开工建设 市政协调研组调研北川通用机场建设情况

本报讯(记者袁媛)昨(1)日,市政协副主席沈其霖带领部分市政协委员组成调研组前往北川,就北川通用机场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

北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北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