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须懂点乡土文化

绵阳日报 2018-11-06 07:13 大字

□北川永昌小学郑晓燕

一个不热爱家乡的人,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一个不热爱祖国的人,很难想象他会关心公众的利益和人类的命运。因此,从小学生抓起,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同学们关注家乡、了解家乡,培养同学们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工作。

要想当好先生,先得当好学生。小学语文教师,不能满足于当年读书学的那点知识,必须树立终生学习观,自己先把乡土文化吃透。要把乡土文化吃透,就得有意识地搜集资料,比如地方史志、邑人诗文,当地政府、政协和宣传文化部门编印的书刊,自己书柜里最好一样都不要少。有了这些资料,还得进行消化,不能拿来做摆设。教师可用寒、暑假,以及周末,翻看这些书刊、资料,给自己把电充足。

小学语文教师,吃透乡土文化,这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把乡土文化恰到好处地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恋乡情结”,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

教字、词、句,可酌情融入乡土文化。我教“禹”字,就结合北川禹穴的虫篆体“禹”讲了这个汉字的演变过程,顺带讲了大禹治水、划定九州、五音听政和大会诸侯等故事,学生兴趣盎然,既掌握了“禹”字的音形意,又受到了大禹崇高人格的感染。我教同学们用“公而忘

私”造句,先介绍了兰辉的故事。同学们结合自己家乡的典型人物,不仅学会了造句,而且更真切地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

教诗、词、文,可酌情融入乡土文化。我教《锄禾》这首古诗,就在课堂上镶入了北川民间故事《毛狗精与讨口子》,毛狗即狐狸,修成正果之后,为了感恩讨口子当年的救命之恩,就和他成婚了。因为毛狗精有颗夜明珠,所以要啥有啥。正因如此,讨口子就养成了奢侈浪费的习惯,他变得好吃懒做,天天把吃不完的饭菜随便乱倒。而且,他还变得十分贪婪,居然把毛狗精的夜明珠骗到手上,吞进肚里。没有了夜明珠,自然也就不能要啥有啥了,他们只好讨口。有一天,要来的饭菜太脏,讨口子吃了一口就反胃,呕吐时把夜明珠也吐出来了。毛狗精把夜明珠捡起来,话都没说一句,就走了。后来,这个讨口子就饿死了。讲完后,我又引导学生领会故事的意义,让同学们明白:第一,现在日子都好过了,但也不能奢侈浪费,不能学那个讨口子;第二,为人不能贪婪,过分贪婪到头来都没好果子。之后,再结合《锄禾》中的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内涵。这样处理,不光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让学生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点。

教读、说、写,也可酌情融入乡土文化。比如课外读物,我就给同学们介绍了北川作家

创作的《水下人文》《云朵上面,云朵下面》等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学到写作技巧的同时,也强化了对家乡的认知。比如教同学们写读后感,我就印发了清代诗人余炳虎写的《禹穴听泉》:“灵岩秀石本天成,水有源头万古清;几度春风峰外过,隔岸牧童两三声。”这样,好多同学在习作中都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赞美了北川优美的自然风光,表现了自己作为北川人的自豪。我还给同学们介绍过清乾隆年间北川县令姜炳璋的名句:“课耕课读三寸舌,忧晴忧雨一腔心”,引导他们谈感受。同学们虽然只有十来岁,却也有人谈到,封建王朝的县令都能忧民所忧,如果自己将来当了县长,一定要做得比古人更好,为老百姓做得更多,让老百姓过得更好。

当然,地域不同,各地文化特色必有差异。因此,利用乡土文化,一方面不能脱离教材,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当地实际。再者,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也不能喧宾夺主。融入乡土文化,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作用是辅助性的,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合理利用乡土文化,巧妙植入教学环节,方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才有利于把下一代培养成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培养成勤于思考、富于创造精神的人才。

新闻推荐

第二届绵阳市老年文化艺术节在北川启动

本报讯(记者杨佳)昨(17)日正值九九重阳节,绵阳市第二届老年文化艺术节启动仪式在北川县文化艺术馆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北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北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