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故里北川行 □特约撰稿、绵阳日报记者 郑金容 文
编者按
茫茫禹迹,画为九州。
禹会诸侯于蚌埠涂山,已成史家定论。“禹风厚德”融入了蚌埠城市精神。蚌埠是大禹治水征程中一个驿站。人们不禁会问:此前,他从何处来?此后,他又往何处去?
从本期起,本报策划推出《大禹寻迹》,旨在“追寻大禹足迹,传承大禹精神”。我们试图寻找大禹从四川北川出生,到终老浙江绍兴所留下的足迹,借助有形的宫殿、塑像、遗迹、祭祀,佐证于考证、考古所取得成果,来挖掘介绍大禹传奇故事,展示大禹治水全景,呈现大禹丰功伟绩的一生。
大禹治水13年,走遍九州,疏通9条大河,留下的遗迹传说众多。例如,仅“禹穴”就有4处:四川北川禹穴、浙江绍兴禹穴、湖南衡山禹穴、陕西石泉禹穴。大禹娶妻、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亦流传各地。虽学术争议颇多,但对大禹的崇敬是相同的。我们将力求原汁原味呈现各地对大禹的研究成果,争议就暂且搁置吧。
从今天起,跟着大禹出发,千山万水!
绵阳北川,大禹故里。
几千年来,时光流转,文脉存续。这里保留了大量大禹历史遗迹、民间传说和丰富多彩的祭禹活动;这里世代相传着大禹的故事,治水佑泽千万里;这里传承着大禹的精神,公而忘私仁德心,不畏艰险心怀苍生……5月,记者走进大禹故里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在青山绿水之间,穿过历史的云烟,追寻大禹遗迹。
一座县城的大禹印记
正值孟夏,北川绿水绕青山,繁花竞盛开,尤其是新县城永昌镇田野里的向日葵迎风绽放,灿烂地欢迎着八方宾客。记者一走进新县城,就看到“大禹故里 中国羌城”这八个大字赫然立于道路旁,彰显着这座城市与大禹的深厚渊源。
横跨安昌河的禹王桥,热闹繁华巴拿恰广场上的禹王像……各种与大禹有关的建筑映入眼中。最醒目的莫过于今年4月完工的禹王广场,8米高的大禹雕像立于广场中心。只见大禹身披蓑衣,衣袍飞扬,一手持耜,一手指向远方,姿态坚定果敢,尽显威严庄重之气派。而不远处的羌民俗博物馆里还设置了临时展厅,展陈着与大禹有关的各种资料。
站在北川新县城,会发现这座城市把大禹融入到了每一个角落,在街角,在山间,在云里……“我从小就听父亲讲大禹的故事,对我们北川人来说,大禹是精神象征,但凡看到大禹头像都会肃然起敬,在生活中,我们也以大禹为榜样。”黄勇在禹王广场当志愿者,只要有人询问大禹的事迹,他都能滔滔不绝地讲起来,神采飞扬,内心充满着自豪感。因为对他们来说,大禹是根脉、是源头,是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禹生北川有遗存
“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己,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战国《竹书纪年》这样记载着大禹的出生。“因为年代久远,加上大禹作为英雄般的人物,后人多将其神话化,认为大禹是神话人物,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大量史书都证实大禹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德书认为,大禹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他让人类从原始社会逐步进入奴隶社会,从部落联盟进入国家文明,从方国时代进入王国时代,大禹所提倡的民本和德政理念,也是儒学之祖,他甚至还开创了国家教育的先河,更是华夏建学之祖。“大禹是华夏民族的老祖宗,这样的人物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虚构的神话人物,而他的出生地就在绵阳北川。”
史载“禹生石纽”之“石纽”就位于北川县禹里镇。从禹里镇政府向南,过禹里大桥,沿北茂公路往曲山方向走约300米有“神禹故里”坊。穿过坊门,右边即为石纽山。山腰石林中有二巨石纽结,石上有阳刻“石纽”二字。
自古以来,北川人民即视石纽山为神圣之地。早在汉代,石纽一带就是以羌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管辖的地方,方圆百里之内不敢人居、放牧,被视为神圣之地。犯罪之人潜入此地,朝廷不得入内追捕,三年后可获赦免。
据《华阳国志》记载:“崇伯得有莘氏女,治水行天下,而生禹于石纽刳儿坪。”相传大禹的母亲到清泗沟(今称禹穴沟)去寻找食物,走着走着肚子疼痛起来,只好倚靠在崖边休息。肚子痛啊痛啊,一直痛了三天三夜,痛苦呻吟声惊动了女神俄司巴西。慈善的俄司巴西见她痛得可怜,就用神刀剖开她的腹部,这才生下了大禹。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刳儿坪”,意思是剖取胎儿的地方。直到现在,祈求安全生子的妇女们都爱到这里坐一会。
汉代学者扬雄在《蜀王本纪》中还记述了禹的出生时间和身形:“禹,六月六生于石纽,身长九尺二寸。”不仅佐证了大禹的出生地,也展示了大禹的高大威武,身姿挺拔。
在北川,以大禹出生地禹里镇为中心,方圆数十平方公里有许多大禹的遗迹。禹穴沟里有禹母诞禹后洗儿处——洗儿池;有禹母生禹的血溅之迹——“血石”;有大禹幼时,随母采药的采药山、采药亭;还有大小“禹穴”石刻等等。
思其人,宝其地,禹里镇因此而成为人们寻幽访古,追寻大禹遗迹的胜地。
大禹祭祀延续千年
大禹造福天下,天下不忘其德。北川民众历来视大禹为先祖圣王,对大禹敬若神明,不论在婚丧嫁娶还是在祭祀欢庆中,只要有机会,都会将大禹的丰功伟绩进行传扬。尤其在农历六月六,大禹出生日这天,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从农历六月初五开始,老百姓汇集到禹里镇,载歌载舞,昼夜狂欢。初六一早上,祭品队伍、载歌载舞的表演队伍等一起向石纽进发,去大禹出生地为大禹献上三牲、贡品等,场面十分宏大和热闹。”北川禹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静告诉记者,大禹祭祀在北川已经延续了上千年,唐代以前,石纽山便建有禹庙,这一带的人除了农历六月初六大禹诞辰日外,还会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活动,后来禹庙虽遭兵燹祸乱,但祭祀从未中断。清初朝廷甚至“特颁祀典”,规定以“太牢”祭祀大禹(羊、牛、猪三牲齐备称为“太牢”,是古代诸侯、天子祭祀社稷之礼仪)。
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政府积极恢复大禹遗迹,引导民间群体举行文明健康的大禹祭祀活动。这一时期的大禹祭祀活动延续了唐代以来的庙祭,即从农历六月初五开始,百姓汇集禹里镇,举行具有羌族特色的祭祀活动,歌颂先祖的功德,表达对先祖的崇敬和怀念,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川祭禹活动。
2008年“5·12”地震,北川遭受巨大灾难,一大批大禹遗迹损毁,大禹祭祀活动被迫中断。随后,北川迅速启动文化重建工作,全县各处因地震损毁的禹迹渐渐恢复,民间也恢复了因地震一度中断的大禹祭祀习俗。
千百年来,北川人民用自己的方式去祭奠这位治水英雄、华夏先祖。民祭和官祭相辅相成,形成了北川浓厚的大禹纪念氛围和独特的大禹祭祀习俗。
传承大禹精神
华夏之光,源远流长。近年来,北川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保护大禹遗迹、突出大禹祭祀、弘扬大禹精神,更多人来北川追寻大禹遗迹,探求中华历史文化之源。
1992年,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为北川题写了“大禹故里”条幅。2007年,北川被中国文艺家协会命名为全国第一个“中国大禹文化之乡”。2014年7月,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命名北川为大禹降生祭祀地。禹穴沟景区也于2016年7月重新开发并投入运营。北川县各处的禹庙以及大禹相关文化实体恢复和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大禹的故事等相关读物普及到学校、村社。禹羌文化系列丛书——《北川羌族史》、画册《北川羌民族》已付梓成书。李德书编写的《大禹传》已经完成初稿,大禹文化题材电影正在进行剧本创作,舞台剧《大禹出征》也正在打造中……后人们用自己的方式去纪念大禹,传承着大禹文化,弘扬着大禹精神。
与此同时,大禹祭祀活动在政府的引导下,除了有传统的祭祀大典,还有相关的大禹文化交流、大禹出生和治水演出等活动,使得大禹祭祀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参与者全方位的体验和感受大禹不畏艰辛、公而忘私、勤政为民等优秀品德。
不忘来时之路。经历过5·12地震的北川,重建后的新县城取名为“永昌镇”,寓意为永远昌盛之地。这和五千年前大禹三过家门不入,治水泽佑后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作为大禹故里,北川人民始终将大禹印刻心底,不断整理、收集大禹的故事,让这位治水英雄闪耀古今,风范永存。
如今,新生的北川以大禹精神为根基,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在保护优良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大禹精神的同时,努力打造华夏民族寻根问祖的圣地,使北川祭禹习俗成为大禹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本版图片由北川禹羌文化研究中心提供
新闻推荐
让办事群众和企业“少跑腿”“零跑腿” 北川公布250项“最多跑一次”改革事项
本报讯(记者谢艳)日前,记者从市政务服务管理局获悉,北川率先公布《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零跑腿”和“最多跑一次”事项目录...
北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