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消防支队参与汶川救援的五名官兵代表:“看见他们生活如此美好,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济宁晚报 2018-05-16 01:25 大字

本报记者 赵豫通讯员朱良博

天灾突至,这里曾经沦为“废墟”,满目疮痍,不计其数的灾民失去家园和亲人,悲痛欲绝。十年光阴流逝,曾饱受汶川地震之苦的灾区“浴火重生”,又有了全新的模样。近日,济宁消防支队参与过汶川救援的五名官兵代表,利用三天时间重返汶川寻找故人,见证灾区重建取得的巨大成就。

记者从济宁消防支队了解到,此次“重走救援路,再续援建情”活动,先后到达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绵阳市北川县擂鼓镇、桂溪乡、陈家坝乡、桂溪乡,安州区(原安县)小坝乡等十个地方,探访当时的救援路线和地点,救助群众和战友,而第一站就是汶川县映秀镇。济宁消防支队支队长王坤亮介绍,映秀是汶川大地震震中位置,在地震之后,一直没有一支救援队进入,一度成为“孤岛”,这里也是他们当年利用17个小时冒雨徒步行走70公里到达的地方。如今,再回到这里,废墟不见,出现在一行人视线中的是温馨怡人的小镇,曾经的救援地点映秀电厂、小学已成“爱立方”主题公园。

到了原抗震救灾地点映秀电厂和映秀小学,王坤亮遇到了当年并肩作战的老杨。“老杨叫杨云青,他的妻子在地震中去世了,当时忍着悲痛开吊车免费协助救人。因为地震,外面的车辆进不来,当时这里只有两辆吊车,是老杨父子俩借来的。”再见到老杨,王坤亮难掩激动之情。“22个老师埋在里面,最后只救出两个,473个孩子,遇难了两百多,学前班63个孩子,遇难了54个。”时隔十年,老杨对这些数字记忆犹新,奋战九天九夜,救出了十多人。忆起当年的情景,沉重的心情犹在,但在与当地人的交流中,他们坚强的信念和脸上的笑容着实让人欣慰。“现在有家、有妻、有娃娃,灾难都过去了,我们只向往美好的生活。”在曾经奋战过的地方,来自福建、深圳等地的志愿者和济宁消防官兵一起,种植了一颗桂花树,以此缅怀遇难者,更希望将抗震救灾精神传承下去。

在“5·12”地震中,位于两条地震断裂带交汇处的绵阳市北川县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当时总队派我带领20名官兵组建援川中队,开展灭火救援以及帐篷区、板房区消防宣传培训演练等工作。”王坤亮回忆。如今的北川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排排新建安置房、繁荣的巴拿恰商业街反映出当前民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场景。

随后,一行人到达了北川县擂鼓镇。地震之后,这里的受灾群众先是搭起了帐篷,后来又建起了板房,在各个安置点,消防官兵们主要承担了灭火救援、防火巡查、消防设施维护、应急供水,便民服务等工作。大家清楚的记得,9月24日那场特大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暴涨,引发了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王坤亮和战友们迅速出动救援,在柳林村,他们紧急转移村民,38间板房迅速被泥石流淹没。“当天雨下得非常大,我在山东没见过这么大的洪水,我们连夜救援了一天一夜,第二天上午11点多回来准备做点饭吃,发现帐篷刮跑了,碗和锅也刮跑了,连饭都没有。干吃方便面吃了一天,继续救援。”济宁消防支队特勤中队副中队长董国昂回忆。如今的板房区早已改建,受灾群众住进了新建的安置房,消防官兵们曾经驻扎的营地也有了新的规划。王坤亮一行到了在擂鼓镇帐篷区居住的小岳和红梅夫妻俩家里,政府给他们分配了90平方安居房,如今工作稳定,已有了第二个孩子,生活幸福。“十年前,我们心手相牵共赴灾区抗震救灾和援建,十年后我们再次来到这里,看见他们生活如此美好,家庭十分幸福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王坤亮说。

汶川地震救援(援建资料图)

新闻推荐

生态羌城幸福新生

5月10日,俯瞰北川新县城一角(无人机拍摄)。四川省北川新县城是“5·12”特大地震后异地重建的县城,驻地永昌镇,建成面积5平方...

北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北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