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赶回北川一起重走救灾路
□记者 吴军礼 实习记者 李湘 刘舒雁
去部队当兵,许刚一开始是不情愿的。那时候,初中毕业的他,已经在绵阳市学会厨艺,并拿到了每月1000元的工资。他觉得那时的1000元月薪属于高收入。
父亲许志聪却执意要他去。许志聪说,2008年12月份来征兵的那支部队,是在他们北川县参加抗震救灾时间最长的英雄部队,让孩子加入他们是一种感恩。他本人也是当兵出身。
许刚没有拗过父亲,最终还是成了曾在北川抗震救灾,修建擂禹路的部队中的一名新兵,老兵许兴财、姚勇等人成了许刚的同连战友。姚勇是四川泸州人,“都说老乡照顾老乡,但老乡姚勇却非常严厉。”许刚回忆说,“凭什么让我一直去干活?”
到第二年,他发现自己跟同连战友在一起时,会做的事儿明显更多。数年后,他更加体会到了当时战友对自己的严厉,冥冥中为自己架设了人生的一座桥梁。
退伍时,许刚用补贴的10万元和姐夫到陕西铜川承包了一个修桥墩的工程。一场大雨把还在修的桥墩冲毁,修筑设备全部被埋。他赔得只剩下400块钱。
碰了一鼻子灰后,许刚干了一个月的装修工作。之后又凭借当兵时练就的机械操作技能,进入了一家大型工程公司。
2014年是他正式上班的第一年。那一年鲁甸地震,听到招募志愿者参与抢险的消息,许刚就报了名。他参与了排除一处堰塞湖险情的救灾工作。救灾队要从堰塞湖下挖一条通道,作为排洪渠。猛然间,堰塞湖打了一“喷嚏”,洪水推开还没有挖开的通道轰然倾泄,他开的作业车瞬间熄火。
“我刚从驾驶室出来,水就把我卷走了。”许刚说。整个通道像爆炸了一样,把十多吨的作业车卷到了狂流中。他成为作业工程中少数活下来的人。
5月7日,听闻当年的抗震救灾英雄阔别10年,再一次踏上了他们鏖战过的地方、自己的老家田坝村,许刚从正在修水电站的马尔康订了第二天的回乡票,于5月8日晚顺利回家,又一次见到了抗震救灾英雄们,以及五六年未见的老战友。
5月9日,许刚跟随抗震救灾英雄部队,穿上久违的军装,重走当年的抗震救灾路。
新闻推荐
【编者按】汶川,北川,绵竹,都江堰......穿越北纬31°的这些城镇与村庄,2008年5月12日,承受了最为沉重的关注与哀伤。十年生死两茫茫。2018年3月下旬起,澎湃新闻沿着北纬31°那些触动心弦的地名行走,寻访...
北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北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