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新气象 发展开新局

四川日报 2021-12-30 06:27 大字

一年来,绵阳科技城新区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推动新区发展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绵阳科技城新区一角。 李孝鑫 摄

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二期。 费帅 摄

12月29日,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 费帅 摄

12月29日,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在绵阳科技城新区揭牌成立。该研究院由院地协作共同举办,将发挥科研院所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影响力和创新资源优势,促进资源共享,让重大科技成果二次研发和转移转化,为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变为现实“生产力”提供加速服务。

时针拨回一年前,2020年12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设立绵阳科技城新区(以下简称“科技城新区”)。正式获批以来,四川省这个“最年轻”的新区,一直吸引着各界的关注。

一年来,科技城新区经历了搭建班子、设计规划、创新机制等一连串“从无到有”的探索。如今,创新的劲风日渐强烈,助推高质量发展浪潮乘风起势,可谓“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陈莹莹 英勇 明远

事业与视野

12月29日上午,临园干道上车流如织。这条50米宽的道路修建于1986年,科学而富有前瞻性的设计,让这条路成为绵阳地标之一。即便是在汽车保有量激增的今天,其仍是绵阳市区交通畅通的“动脉”之一。在科技城新区建设中,“高起点谋划”同样被反复提及。

为何要“高”?批复设立省级新区,是四川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加快打造新的增长极的重要举措。

对科技城新区而言,这个“新”,不仅肩负着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的“新”使命,更是肩负着推动中国科技城建设的这一“新”实践。为此,绵阳市委、市政府从一开始就将“高起点谋划”作为兼顾事业与视野的一个“契合点”。

“高”从何处来?一方面在于绵阳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拥有一批承担基础性、战略性使命的科技创新“国家队”,所蕴藏的科技资源是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的现实支撑。另一方面,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内在追求,推动科技进步,继续擦亮“中国科技城”这一“金字招牌”。

正是立足这一高点,科技城新区发展标定出清晰的方向。通过反复调研和多次深度研讨,科技城新区定位得以确立,即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打造创新新引擎、产业新高地、城市新空间。其核心要义在于鼓励科技创新,加快把绵阳富集的科技创新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绵阳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视野决定着事业的高度,以长久事业为目标,才能扎实将视野的高度变为现实。一年来,科技城新区立足新发展理念的“新动作”不断——

7月,在对资源禀赋、产业方向等进行综合研判后,科技城新区面向全球推出15个招商项目,其中既有创新园区,也有公园等民生项目。科技城新区在上海举行的推介活动,更是吸引了全球投资伙伴的目光。

12月,范国滨院士工作站暨绵阳市碳中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科技城新区正式揭牌。这个全省首个“院士、高校、企业、政府”四合一的研究中心,瞄准“双碳”目标,将攻克转化一批碳中和产业前沿和共性的关键技术,抢占行业上游,为中下游产业提供相关科学技术和解决方案。

时机与实际

科技城新区规划面积396平方公里,空间范围包括绵阳市涪城区、游仙区、安州区、高新区、科创区等下辖共9个乡镇(街道)所属区域。

借鉴全国经济发展领跑地区的经验和启示,分析科技城新区目前面临的机遇、实际与现状,绵阳市委提出“要高标准编制新区发展规划,兼顾现有基础、瞄准未来发展,深入研究确定新区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由此,科技城新区划分为直管区和统筹区,在城市设计、产业规划中选择适合科技城新区建设的实际路径。

新发展理念,既是“指挥棒”,也是“红绿灯”。36.6平方公里的科技城新区直管区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主阵地和示范区,其中有24平方公里为一张“白纸”,成为一块天然的“试验田”。在这片区域的城市设计里,创新与共享互促,不仅布局了科技创新平台等核心功能,还包括市民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将打造成为绵阳新的城市中心,以增强其对人才、项目、技术等资源要素的集聚力。

不久前,《绵阳科技城新区直管区城市设计》方案通过绵阳市人民政府批复。在这个吸引众人目光的直管区城市设计里,“绿色”与“协调”互进,临水而建的安昌河沿线绿地,依山造势的鼓楼山公园,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规划,让人一眼读懂绵阳市坚持生态打底的内涵。

作为科技城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绵阳涪城区、游仙区、安州区、高新区下辖8个乡镇(街道)已有完备的产业链,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根据区域内新型显示、5G、智慧家庭、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特点,布局新兴产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科教创新资源集聚区,以充分发挥其产业特点,承载相关产业项目落地,形成总部+配套产业基地的产业分工组合。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仅体现于面上,还贯穿于点中。

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二次修订后公布,科技创新迎来新的春天,这无疑成为科技城新区建设最大的“时代红利”。绵阳众多科研院所富集高端科技成果,要打破成果转化的瓶颈,从0到1,助推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无疑是关键的一步。

为此,科技城新区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权威性、支撑性、引领性的创新平台,聚焦“四个面向”,以发挥其“共通共用、共建共享”作用。

目前,一批创新研发平台正在科技城新区陆续落地。其发展方向瞄准绵阳相关院所具备技术优势的高精尖领域,辐射半径不局限于绵阳,而是要建设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全国重要的科技协同示范平台,满足相关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等。

数据显示,目前,科技城新区布局的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已达46个,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36.6亿元。

攻坚与共建

在科技城新区起步的第一年,随着制定规划、组建队伍、建立机制等工作的推进,这张“白纸”已初显发展轮廓。随之而来的则是真抓实干,推动一个个具体项目落地见效,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改革开放和城市建设“四场攻坚战”应运而生。

作为科技城新区统筹区的重要战场,涪城区围绕科技创新项目招引落地,建设“一区多园”科技创新平台,在科技城新区涪城片区打造5G科技园、中科(绵阳)创新园等25万平方米科技智谷。同时,围绕环西南科技大学科技创新带,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城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和创业黑马西部(绵阳)科创中心,形成“研发—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

位于游仙片区的中国(绵阳)科技城核医疗健康产业园,集核医学研发、生产、配送、诊疗为一体,园区全部建成后,有望成为全国最大的核医药研发生产中心和核医学产业创新基地,预计实现年销售产值超500亿元,年税收20亿元。

如果在科技城新区找一个中心的话,那无疑就是直管区中的“科技之心”。“科技之心”注重协同效应,增强了科技城新区整体吸引力,特别是对激光、核医学等新兴产业而言,其科研、投融资等总部落户于“科技之心”,这正是“微笑曲线”中高价值的一段,未来还将据此形成绵阳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区,与周边产业园区实现配套共赢。

12月25日,在创业大道西延线东段下穿隧道的建设现场,工程车辆来回运转、施工人员交替作业。作为科技城新区交通中轴线,创业大道跨两个行政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各区域协同合作。为此,科技城新区初步探索出一整套“统分结合、分片运行”机制,以“一盘棋”思想统领,职责清晰,分工协同,促成了科技城新区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也带动一批产业项目接踵而至。

2021年,科技城新区实施重大产业项目151个,总投资524.14亿元。同一年签约重大产业项目108个,总投资609.65亿元,其中包括理想汽车增程器等投资超百亿元的项目。

如今,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科技城新区建设全面提速提质提效,正朝着“一年打基础、两年出形象、三年大变样”的目标前进,向着绵阳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的目标迈进。

新闻推荐

九创高架桥通车 市民出行更便捷 创业大道西延线下穿封闭施工,工期约1年半

九创高架桥通车后,高峰期拥堵时间缩短创业大道西延线下穿封闭施工期间,绕行示意图本报讯(宁朝晖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文宇文...

安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州区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