雎水镇: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绵阳日报 2021-04-07 08:11 大字

村民张世美在加工车间操作

田间地头,村民们正在忙碌着;休闲广场,孩子们嬉戏、大妈们跳舞;农家小院,涌动着温馨和美的气息……四月,走进安州区雎水镇乡村,随处可见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

雎水镇地处安州西部,境内以丘陵地带为主。镇党委书记王勇说,“没有产业的兴旺,乡村振兴只能是花架子。”近年来,雎水依据当地特色自然资源条件,全力为农村想出路、立产业、改面貌,积极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和休闲旅游经济,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安峥文/图

因地制宜巧打特色牌

3月25日,记者在雎水镇白河村看到,十多位村民正在千亩荷塘间忙碌耕作——在水深齐膝的荷塘中拔草、覆膜。“前些日子我们栽种了莲藕,今年在2000亩荷塘的基础上,再种植上千株向日葵。”村副主任颜亮笑着对记者说,今年的荷花节欢迎来做客。

2016年,白河村两委利用地域优势,引进荷花种植产业,流转土地近2000亩,种植荷花品种达108种,该村荷花花期长、莲子产量逐年增加。在荷花产业的基础上,依托雎水镇原“四村一湖”规划,大力发展生态鱼养殖、环湖果园。

近年来,雎水镇按照一村一产,积极推进乡村特色种养殖产业培育。白河村、红云村等引进爱媛柑橘800亩、油桃、低海拔车厘子、金佛手等水果,以“党组织+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积极引导农户、贫困人口以土地、劳力入股等形式,参与到村级经济发展中来,不断增加群众收入,逐渐形成了春夏赏花、秋冬尝果的旅游业态,既能“输血又能造血”,直接为群众每年增收2000元。

富民车间进村盘活闲置资产

3月30日,经过一场春雨的浸润,安州区雎水镇三合村的空气格外清新。

一大早,村民张世美把娃娃送去了幼儿园,便匆匆赶往村里的电子元器件加工点。这些年,随着村上水泥路通往山外,自来水进了农家院,村民的精气神都变得不一样了。今年,三合村人又搞起了新名堂——两项改革合村之后,利用原胜利村村委会闲置房屋,开起了进村的富民车间,大家做起了电子元器件代加工。

加工中心虽不算大,却也分了加工车间、焊接车间和成品车间。在加工车间,只见长桌上整齐码着待加工的元器件。张世美和几个村民坐定,熟练地进行操作。村党总支书记刘义军告诉记者,“我们把电子元器件加工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首选,三合村成立了两个加工点,村民们农闲就来上班挣钱。”

“拆线、绕丝、剪线、焊接……很多电子元器件配件的加工技术我已掌握,操作也越来越熟练,按件计酬,一天可挣一百多块钱,中午还可以回家休息一会儿,照顾老人孩子。”张世美如是说。

如今的雎水镇,仅电子元器件加工一项,就带动三合村、校场坝村和沸水村的100多位村民成为“熟练工”。

宜居环境软硬双提升

雎水镇,旧名雎水关,相传因《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而得名,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境内干河子沿海绵生物地质公园和保护区蜿蜒而下。

背山望平原、以桥分两界,雎水镇作为出羌入汉的文化和地理分界线,气候宜人,文旅资源丰富,拥有魏延点兵场、沙汀读书台、卧佛寺、白水湖等名胜古迹。为将历史文化名镇这张“金名片”越擦越亮,雎水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旅游资源,集中规划建设民俗法治文化古镇,力争在“硬环境”与“软文化”上实现双提升。

走进利用几十年老酒庄改造的民宿“浮水栖居”,白墙灰瓦,阳光斑驳,水面倒影,仿若走进徽州。开业一年多来,该民宿获得了国内众多游客青睐,客房几乎天天爆满。近年来,雎水镇先后引进“浮水栖居”“碧荷苑”“青云山庄”等特色民宿,构建基于乡村特色的乡村休闲生活方式和体系。

“科学统筹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变单打独斗为精品亮点成片发展,通过乡村旅游、特色民宿的发展,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持续巩固提升产业扶贫成果,为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产业基础。”王勇告诉记者。“乡村美丽宜居了。下一步,我们还将利用农村大喇叭、道德讲堂等载体加大宣教力度,开展文明评比等活动,通过典型带动、党员拉动,不断提升农村整体文明程度。”

新闻推荐

7000亩蒜薹成致富“金条条”

本报讯(梅莉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安峥文/图)近日,安州区塔水镇的7000亩蒜薹迎来了丰收季。“今年蒜薹长势好,行情好,价格上涨...

安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