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水润泽城乡 安州文化惠民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央视《乡村大舞台》安州录制现场(唐巍摄)
3月8日,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正探着头观看小品的潘子华脸上堆满了笑容。今年69岁的潘子华是安州区雎水镇校场坝村村民,这是他在村文化院坝享受到文艺小分队前来演出的幸福一幕。
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送文化下乡的便捷和好处,是安州区纵深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
近年来,安州区先后制定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暂行办法》《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考核细则》等10项制度。投入400余万元资金,用于文化阵地建设、文化惠民活动,老百姓精神生活越来越富足,以文化人的成效愈加得以彰显。
□杜康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安峥
升级文化设施群众有了便捷的“大舞台”
入夜,安州区河清镇五海关村文化广场已经热闹起来。“以前晚上吃了饭就只有在家看电视,现在我们就到文化活动广场锻炼身体。”河清镇五海关村村民薛永聪说,自从村里有了文化广场,就热闹起来了,大家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
对此,该村党委书记王远春也深有感触,他说,利用闲置资产改造的文化广场不仅让村民有了活动场地,更重要的是让大家能多沟通交流,“扯筋”的越来越少,明理的越来越多。
公共文化建设着力补“短板”是安州文化惠民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设施建设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向上争取160余万元资金,为24个边远贫困村打造建设了村文化服务中心,完善村文化室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和智能广播‘村村响’系统。”安州区文广旅局公共文化股股长刘定文告诉记者,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村上的“大喇叭”每天向群众宣传防控知识。
近年来,该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农家书屋等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及8个分站、230个农家书屋、27个社区书屋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全区公共图书人均藏书量1.6册,年均接待群众参观和阅读20多万人次,文化惠民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推动品牌特色化文化软实力成为“硬支撑”
四川首部少儿足球电影《破门》历时半年拍摄完成,于2018年5月11日在全国上映。这是原型为安州区迎新小学留守儿童足球队,通过克服、挑战自我,最终实现“足球梦”的励志体育电影。
《破门》即破局,安州品牌文化成功“走出去”了。
在提升品牌影响中,安州坚持“内外兼修”。自2017年以来,该区成功打造了“乡镇文艺汇演”和“文化惠民村村行”两个文化惠民服务品牌,惠及群众10万余人次。
如何让文化既有高度又有深度?让历史文化名人“活”起来?安州区给出的答案是,致力于挖掘传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
“叔伯一门四进士,兄弟两院三翰林。”赞誉的就是出生于安州的清代才子李调元家族取得的非凡文化成就。2020年,李调元被评为四川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人。
顺势而为,深入挖掘、传承和弘扬“调元文化”。近年来,安州围绕出版内部刊物《神泉文苑》《童山文学》,修建‘调元文化馆’、文化民俗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神泉文苑,并常态化开设书法、戏曲兴趣班,定时举办文化艺术节。这是该区在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工作中,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人引领作用的典型做法。
聚力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引擎”
谋局不变,改革一脉相承。安州区在发展文化产业中,注重改革、文旅“双融合”,引领产业再升级。
1月初,安州区专题召开安州“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申报会,就建设“四川省文化强区”进行深入研讨。
夯实基础工作,筑牢发展根基。“目前,在建文旅项目9个,50余亿元;储备文旅项目20余个,19余亿元。”安州区文广旅局局长林建国说,接下来将对已掌握的17319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梳理,集腋成裘、不断壮大繁荣文化繁荣发展厅的基础。
乡村振兴,文化是魂。
2020年11月,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公布,绵阳市安州区桑枣镇名列其中。
近年来,桑枣镇围绕“以文化促产业,以产业兴文化”理念,紧紧把握乡村文化特色和资源,以“十里文化圈”为依托,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路径,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自信。
在安州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中,与桑枣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千佛镇。
以红色资源为乡村振兴“塑形”。千佛镇党委书记肖代军介绍,依托“千佛山战役”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旅游链”,展示千佛镇以“红色文化”引领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成就。在文化的浸润下,该镇乡村旅游和休闲旅游形势越来越好,2020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5亿元。
美丽乡村,魅力绽放。今天的安州,乡村文化蓬勃开展,人居环境干净整洁,文明乡风如春风化雨,浸润乡村,滋润万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农行安州支行把服务小微企业作为服务“六稳”“六保”的重要抓手,坚守“真做小微、做真小微”初心,丰富金融产品,加...
安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