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坚守 记安州区高川乡小学教师群体与孩子们的暖心故事
悠悠青山,绿树环绕;潺潺溪水,沁人心脾。清晨第一缕阳光拨开轻薄的晨雾,万丈光芒穿透云层洒向秀美的高川乡小学,普照大地,伴着炊烟,映照着孩子们稚嫩的笑脸,拂去了孩子们心中的阴霾,托着孩子们的梦想飘向远方。这就是安州区高川乡小学——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山区寄宿制学校。
学校位于高川乡场镇,地处安州区西北部,距离区政府所在地花荄镇约52公里。2007年7月,高川乡小学和高川乡初级中学合校,更名为“高川英才学校”,共有教学班13个,其中小学教学班10个,初中教学班3个,在校学生500多人。
然而,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震碎了高川乡人们原本幸福和谐安宁的生活,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也遭受重创。震后,在准备重建工作时,地质勘测队对高川乡进行勘测,发现一些地方不能住人,导致人口外迁;在高川乡人民还未走出地震带来的阴影中,2012、2013连续两年的洪涝灾害又一次次冲毁了村民们辛苦重建的家园,二次受灾更是冲散了一些村民对这片土地的最后一丝留恋,再加上成兰铁路的修建,很多家庭举家搬迁,异地安置,导致高川乡人口骤减,学校生源严重流失。
在“5.12”地震中,学校原有校舍损毁。现在的高川乡小学由中央和香港红十字会投资1300余万元重建,于2010年2月投入使用。现有在职教师12人,小学教学班6个,在校学生26人,一年级2人、二年级2人、三年级8人、四五年级各5人、六年级4人。其中绝大部分学生属于留守儿童,95%以上的孩子周内住校,周末和爷爷奶奶住。由于长期留守,孩子缺乏关爱,很多孩子表现出厌学、人际关系差,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
即使面对这样的现状,学校仍有一群朝气蓬勃的教师扎根山区,服务山区,秉承“让每一个生命得到发展,赢得尊重,获得幸福”的办学理念,坚持一个都不能少。面对残疾孩子小强,学校的老师们风雨无阻,多年来一直坚持送教到家;面对众多留守儿童,老师们用自己的点滴影响孩子们的一言一行,用自己幸福的汗水述说着他(她)和孩子们的故事。
李准老师,扎根高川乡小学已30年,见证了高川乡农村教育30多年来的变化历程。他主要从事小学数学、科学、全校的音乐等学科教育教学工作。他独特的幽默气质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上课氛围轻松愉悦,下课也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讲笑话逗孩子们开心,和孩子们“无距离”的交流,他用他独有的方式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把爱和温暖送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田。
由于学校地处偏远山区,教师招、留十分困难。面对学校没有专业的音乐、美术教师,艺术教育严重滞后的情况,为了让孩子们能接受更好的艺术教育,打破“音乐就是随便唱一唱”的尴尬局面,学校负责人和李老师一道积极寻找教学资源,引入音乐教学网络直播课,通过线上线下双师合作教学,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学校开设兴趣班以来,李老师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给学生讲解基本的乐理知识,从节奏练习开始,到音乐欣赏,再到表演形式学习,统筹安排音阶练习,曲谱练习,器乐认识等教学内容,他负责的音乐小组学习氛围异常浓厚,下课后随处都能听见悦耳的笛音,甚至有些孩子兴奋得跑到其他老师面前,要给老师展示他们学到的才艺,可见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因为热爱,他们更能从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不管是担任数学、科学教学工作,还是教学音乐课程,李老师将他所学尽力交给每一位学生,只因他不想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希望用自己的爱和智慧引导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他说:“高川乡小学就算还剩下一位学生,他也会依旧选择坚守在这里”。
十四年前,刚刚23岁的林兴翠老师在得知自己考上教师岗位的消息时,毅然写申请回到自己的家乡,一直任教于高川乡小学。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对自己渐渐长大的孩子时,她也迷茫过。一边是家庭,一边是学生,到底该作何选择?虽也曾萌发过调离的想法,可每一次抬头看见孩子们目光里向她传递出的爱意,冲她露出羞涩的笑脸,心软了,不舍了,于是又将这想法深深地埋在心底,她告诉自己:“再等等吧,这里的学生更需要我,现在儿子还小,课业不深,等他再长大一点儿看看吧。”几年过去了,儿子已经读四年级了,林兴翠老师凭着对山区教育的赤诚和强烈的责任感,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带给孩子们一丝温暖,抚慰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她依然坚持选择站在高川乡小学的讲台上。她的爱人、高川小学副校长蒋涛也凭着一份责任、一份初心、一份爱心,默默坚守高川乡小学20年,他说:“人,可以不崇高,但一定要尽责”。
从2009年开始,林兴翠老师担任学校兼职心理健康老师。她回忆道:在她初次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后,她对老师们说“这是一门亟待在学校开展的课程!”之后,她带领老师们开展心理健康团辅活动,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在游戏中让孩子们体验、感悟、成长,填补孩子们内心的空缺、抚平孩子们心灵的伤痛,让他们变得活泼、开朗、健康、向上。
有一位她曾教过的留守儿童小菊同学,因为父亲的离世,母亲带着哥哥和她改嫁,这让她一度认定自己的母亲根本不爱自己的爸爸,更不爱自己和哥哥,千方百计与母亲对着干,恶作剧继父,亲子关系非常紧张。在了解事情的原因之后,林老师立刻采取措施,经常找她“聊天”,疏导她,关心她,像朋友一样倾听她的内心,敞开她的心扉,同时在班级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团辅活动,让她在活动中去感受无私的母爱,学会理解母亲,学会去和母亲交流,渐渐地,她和家人争锋相对的矛盾缓解了。之后她私下专门找到林老师,对她说:“林老师,谢谢您,让我现在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林老师摸摸她的头说:“看着你现在能尽情地绽放你美丽的笑容,你获得幸福,我也很开心”。她认为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这是身为老师的她,是理所应当做的事。
2016年师范毕业的钟玲老师在得知自己的工作岗位是在距离县城几十公里的偏远山区学校时,内心非常矛盾、非常纠结,因为那里一个小时才有一趟班车;那里远看是山近看还是山;那里的学生特别少,留守儿童特别多;那里师资匮乏,老师既当爹又当妈......不能想也不敢想,究竟还有多少未知的困难是要面对的。但她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最终战胜了眼前的困境,选择留下来,不知不觉四年已经过去。也许当初的选择是无奈,但她通过一件件小事,改变着对山区教育的看法。
小浩,是她班上一个身体智力有明显的先天性缺陷的孩子,如今九岁的年龄,却只有四岁孩子的智力和行为。刚开始,他是全校最特殊的“另类”,语言不清,行为怪异,生活都不能自理。但在钟玲老师和其他老师的帮助下,能看见他一天天在不断地进步。
记得去年妇女节的前夕,英语老师带领着孩子们给父母做贺卡,可是小浩怎么也学不会。钟玲老师耐着性子跟他一起,三个小时终于做成了一张只有幼儿园水平的贺卡。当他笑眯眯的把贺卡交到妈妈手上时,脸上露出了那份久违的婴儿般高兴和骄傲的笑脸,小浩妈妈看完贺卡之后感激地对钟玲老师说:“多亏你们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时刻关心爱护着他,我看见我的孩子一天比一天开朗,能够健康快乐的长大,也就放心了。”钟玲老师听完会心一笑,内心倍感欣慰和温暖。
面对这样的孩子,虽然他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但钟玲老师十分珍惜和他的相遇,一次次练习,一次次鼓励,他学会了基本的课堂纪律;一次次批评,一次次游戏,他懂得了基本的与人相处;在超出常人数倍的爱与帮助中,他学会了端坐在教室里认真听课,虽然几乎听不懂;他会在作业本上有模有样的写字了,尽管写对的为数不多;他会主动排着队就餐不乱跑;站在课间操队伍里做着属于他的那套操。每当回想起这一刻,钟玲老师就会说:“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一次写字课上,她在黑板上教写完生字后,便走下讲台,来到其他孩子们的身边,看看他们的书写。当她走到小浩身边时,看见他正数着手指“自娱自乐”呢,正当她要敲桌子提醒他时,他却忽然抓住她的手含混不清的说:“老师,你的……手……手脏了。”然后,用他那胖乎乎的小手,小心翼翼地将她手指上的粉笔灰擦掉。突然,他竟离开了自己的座位朝教室后门的方向跑去。刚想制止他,他从教室后面的柜子里拿出一张纸巾,跑到钟玲老师身边,继续固执地给她擦拭着粉笔灰。她说:就在那一瞬间,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孩子的一个小小举动,让她瞬间懂得,教师对于孩子,生而不同,定当尽心,对孩子的爱终将赢得孩子的爱。
一心一意只想回归自己家乡的邓斐斐老师,是土生土长的高川本地人,对于选岗能选到高川乡小学,她很是欣喜、从容和期待,因为她认为能够在自己的家乡从事教育,陪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林兴翠老师和邓斐斐老师都是高川本地人,她们生在山区,选择回到山区,不仅仅是对家的留恋,更是想为山区教育做出她们的贡献,她们认为那是荣幸,希望自己能像那漫天的星辰,在自己的位置上,用尽自己的力量去照亮孩子的内心,引领他们前进。
与钟玲老师同期来到高川乡小学的陈静老师,2017年来到高川乡小学的陈兰兰老师,来自广安的张丽诗老师等等,该校的每一位老师都用责任、情怀、爱心和坚守述说着他们和孩子之间的美好故事。
如今,安州区高川乡小学在校长刘伟的带领下,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发展需要,整合学校师资力量,分别开设了美术组、音乐组、舞蹈组、英语组和小主持人组五个兴趣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在各自选择的小组里挥洒着幸福的汗水,积极好学,自强奋进。二年级学生刘芷帆的家长在看见自己孩子在兴趣班的表现时,感动地评价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高川乡小学虽然处于山区,但老师们敬职敬业的工作态度让人感动,孩子在这里学习也没有比城里差多少,感谢高川小学的校长和老师们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孩子在老师们的陪伴下我很放心。
(唐纪明)
新闻推荐
本报讯(刘顺红记者安峥)8月22日-23日,全市小学中学共计100余组选手参加第二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科普及基地”小小讲...
安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