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石拱桥隐藏的文化基因和智慧密码
桥上石雕龙头
桥上正常通车
桥上石雕龙尾
文物保护碑
古桥全貌
在安州区沸水场通往秀水镇的大路上,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它历经百多年风雨和洪水的冲刷,依然屹立不倒,至今仍然是交通的一部分,这就是秀水镇农联村的潼家桥,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百多年前是谁修建了这座桥?为何能使用百年而无损?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故事?7月1日和2日,记者对潼家桥和相关情况进行了采访。
□本报记者安峥文/图
石桥风雨百多年至今通车马
穿越安州区秀水镇繁华的街道,车辆驶出场镇,沿着整洁宽阔的水泥路县道向西边的沸水场方向行进,大约两公里的样子,就到了潼家桥。
说是古代的石拱桥,可在路上一点也看不出来,路面铺了厚厚的水泥,路旁绿树掩映。仔细一看,才发现雕花的石桥栏杆雕刻着繁复的花纹。古桥三孔,半圆的拱形桥身倒映在碧波荡漾的河水中,如一轮满月,无言地注视着两岸人们的来来往往、繁衍生息,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资料显示,潼家桥横跨于秀水河潼家滩,桥长38米,宽7.6米,高6.4米。中拱跨度9.7米,高5.4米,其余跨度均为7米,高4.2米。桥的两侧还有石栏杆38块9柱,桥柱上雕刻浅浮雕,内容有:王冕放牛、刘海戏金蟾、卧冰求鲤等人物故事图案,桥面用条石和石板铺成。信步于潼家桥,就如同走在一个文化长廊之中。
说起潼家桥,96岁的戈余顺老人有着深厚的感情。老人家就住在潼家桥边,自小在这里长大:“潼家桥的年纪比我还大得多!”老人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潼家桥作为联通秀水和雎水两大镇的交通枢纽,东进的、西出的、上班的、赶集的……来往不绝,有时赶上个节气,别提有多热闹了。老人依稀记得,小时候每每逢年过节,自己最开心的事儿就是在桥边放烟火、赏月色、追逐嬉戏。现如今年纪大了,闲暇时扯扯家常,夏天的夜晚乘乘凉,这桥俨然成了他与乡亲们聊天纳凉的开心地儿。沿着潼家桥往西方向,就能到达著名的白水湖风景区。桥上的龙头还格外引人注目,它们神态迥异、栩栩如生。桥柱上依稀可以看见几处雕刻花纹,样貌虽已残旧,却可以看出古人造桥时的精益求精。
“潼家桥为石质三拱桥,横跨于潼家滩河上。……2009年,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桥头,记者看到了这块刻有潼家桥简介的文物保护碑。
潼家桥上人来人往,更有各型车辆川流不息,但是和记者一样,如果不听介绍,根本不会想到这竟是一座已有110多年历史的清代石桥。安州区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江云全介绍,根据安县(现安州区)县志记载,潼家桥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距今已满112岁,1984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升级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设立了文物分级管理制度,区、乡镇、村各负其责,并且层层签订责任书;将日常检查与重要节日检查相结合,确保检查全面进行,不留空档。”江云全说,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还要依照文物保护法规,及时制定整改方案,并且及时落实整改措施,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确保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此外,为了让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潼家桥及周边区域得到更好的保护,秀水镇农联村还结合实际,将潼家桥的保护写进了村规民约,全面推进严格执行。
文化善人行善举影响几代人
县志虽然记载有潼家桥,可并没有说这座桥是何人修建的,但在当地老百姓众口相传中,都知道潼家桥是潼家人修的。记者采访时,谈及当年修此桥的潼家人,一群老人围着记者打开了话匣子。“潼家人当时有很多田,种着庄稼,是远近闻名的大户。”
据老人们讲述,早年潼家滩所在地原本是一马平川的坝子,秀水河当时还只是小河沟,也不知道是哪年,因持续暴雨,肆虐的洪水将小河沟冲刷成了宽宽的河流,给当地百姓出行带来极大不便。为了过河,当地百姓有时搭跳蹬、有时建浮桥、有时用渡船,想尽了一切办法,后来,潼家人站了出来,决定捐资修一座桥,一劳永逸地解决人们过河的难题。潼家的当家人平时就乐善好施,被当地百姓称为潼善人。最初,潼善人出资修建的是一座木桥,可没过几年后,洪水再次来袭,木桥被冲毁。潼善人又拿出银两,甚至变卖田产,出资购置材料,请来能工巧匠,这次要修建的是一座石桥。
在当时生产力极低的情况下,修建这么一座10多丈长的石砌拱桥何其艰难?据老人们讲,为了修这座桥,潼家耗尽家财,花了三代人的时间,才圆满建成。
石桥竣工后,当地百姓请来戏班和龙灯、狮灯庆贺。而潼善人一家,因建桥耗尽家产,悄然隐去。为纪念潼家的善行义举,人们把这座桥命名为潼家桥,而石桥所在地也就改名潼家滩。潼家人造福乡亲的故事,和这两个地名一直流传至今,影响了当地几代人。采访到此,老人们情不自禁给潼家人竖起大拇指,时光可以流逝,但为此桥做过贡献的人,家乡人民永远铭记。
保护传承很难得各类价值高
“汛期来临,古桥有没有防汛压力?”“桥附近的垃圾和杂草有没有清除”……7月3日,是例行巡查的日子,安州区秀水镇文旅中心主任刘平像往常一样,巡查了潼家桥的情况。“秀水镇的文物不多,潼家桥的文物和文化传承都很难得,这块工作不能松懈。”刘平说,他经常叮嘱村两委的负责人员,每天留意一下潼家桥的状况。
一座石桥经受住了百年的水流、人流和车流的考验而丝毫不变形,科技专家认为,桥梁采用了“强基固岸”的方法。潼家桥桥墩所在的上下游几米范围之内,全部深挖,然后密嵌条石,这些条石无缝连接,筑成了大片硬实的基础,让河底俨然形成一整块长方形的基石。桥墩深深嵌进河底,周围“坚壁”相护,这样的构造,才经受住了洪水百年的考验。同时,建桥者采用大量的条石垒砌两岸,坚固的河岸有效分担了拱桥所受的重力和外力负担。当今某些新建桥,因洪水冲虚桥墩周围基础而岌岌可危,建议可以参考下潼家桥“强基固岸”的旧法。潼家桥在结构上也采用了高标准,潼家滩河床宽30来米,两岸较高。但建桥者的双眼更高,他们很有“预谋”地抬高了桥身。桥下的拱券可以修得更高、更宽,让更多的洪水通过,大大提高了行洪能力。这是古人高超的智慧所在!
2007年,当地秀水至沸水公路提档升级,潼家桥面上加铺了一层混凝土。
虽然桥面披上了现代的外衣,但石拱桥的整体结构保存完好。文物专家评价,秀水潼家桥是绵阳境内保存规模最具宏伟壮观的平梁式石桥之一,为研究古代桥梁建筑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潼家桥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别致的造型,与周围的山水自然环境巧妙融为一体,成为一幅绝佳的自然人文画卷。石拱桥栏杆、栏板上留存的雕刻笔法细腻,图案形态生动,特别是书法的笔法流畅,质量上乘,在绵阳现存石拱桥中是很少见的。虽然潼家桥并不是绵阳现存石拱桥中时代最久远的,但因其从建筑结构到雕刻,都体现了先民的智慧,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秀水镇党委书记范鹏林表示,潼家桥这座古桥不仅仅是简单的交通设施,它融合了中国古代力学、数学、美学、材料学等科技成就,蕴含着深厚丰富的人文情怀,展示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沟通着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历史与未来。保护好潼家桥就是保护好历史遗存,保护好古人与今人的生命轨迹,保留下那道记录岁月印痕的美丽风景线。
新闻推荐
防溺水咋自救,娃娃聚精会神学起来 市地方海事局送水上交通安全知识进桑枣镇小学
工作人员邀请学生现场学习救生衣的科学穿戴方法本报讯(林庆记者田明霞/文蒲滔/图)7月1日,市地方海事局会同安州区航务管理所...
安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州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