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问诊开“良方” 助农增收有一套
□本报记者安峥
“叮铃叮铃……”5月21日一大早,随着一阵清脆的自行车铃声响起,田间栽秧的村民们便知道“老李来了”。
村民口中的老李,是安州区秀水镇大泉村的驻村农技员,从2018年3月驻村开始,不会开车的老李专门买了辆自行车,隔三差五来到田间地头,和大家交流传授农技知识。
当天一大早,2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刘自云正在田里插秧。“注意行距窝距的比例,水淹过泥面一公分最适合。”当天刚下过雨,李斌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田埂边,蹲下来和刘自云交流道。前些年,刘自云家种传统水稻,效益不见好。李斌向他推荐了口感好的优质高效水稻品种,试种成功后,刘自云专门准备了几斤想送给李斌尝尝,被李斌婉拒了,“你们留着吃,看到你们收益起来了,就是我最开心、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有这么好的技术指导,粮食获得好收成不成问题。”刘自云夫妻俩高兴地告诉记者。如今,在李斌的帮助下,勤劳的一家人除了种植7亩多水稻田,还种了2亩多的果园苗圃,年收入达到6万多元,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大泉村属于丘坝地势,村上主要产业为粮食和林业,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不利制约着村上产业发展。被派到大泉村进行驻村帮扶后,李斌的任务目标很明确:教贫困户本领,培训贫困户和村干部;找路子,帮助发展长效产业,培育新型产业主体。“大泉村有9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这在全区的贫困村里都算数量多的。”李斌坦言,在接到安排时,他心里忐忑,做好了“脱一身皮、掉一身肉”的打算。入田间、进大棚,“手把手”“面对面”地进行技术指导……两年多来,大泉村的田间地头,时常可见李斌为村民指导的身影。村民在生产中遇到疑难问题,只要一个电话,李斌都会及时为他们解决。
有时一天从早到晚要走访10多户贫困户,骑行近20公里,微信步数也都是一两万步,这样坚持了两年,李斌瘦了10多斤,以前微胖的身材,如今变得更加精干。“当驻村农技员能够与淳朴的乡亲们兴趣盎然地谈生产、拉家常,是我们最大的福利。”从事农技工作33年之久的李斌不善言辞,但是一和乡亲们谈起农业生产,就会滔滔不绝。
如今,李斌等一众驻村帮扶力量为大泉村引进、发展、指导了2家种植业、3家养殖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了全村种养殖业向前发展。并引导大家种植羊肚菌、青花椒、发展龙虾养殖等特色产业,确保了贫困户脱贫增收。
“有了李老师的技术指导,扶贫帮扶变‘输血’为‘造血’,我们村通过发展产业脱贫的信心更足了。”大泉村村支书蒋辉告诉记者,“有了‘上门服务’的农技员,再加上他为村上产业发展开出的‘良方’,相信大家伙脱贫致富奔小康指日可待。”
新闻推荐
安州区黄土镇平桥村小麦收割现场(视觉绵阳·张祖强摄)本报讯(陈思杨记者安峥文/图)5月22日9时,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安...
安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州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