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社情民意“连心桥”
前不久,安州区塔水镇神泉村小龙虾养殖户梁选勤来到塔水镇“人大代表之家”,请人大代表帮他参谋参谋科技生态养殖新路。黄兵、张应贵等几名镇人大代表四处奔走,深入调研视察,最终为他的养殖新路争取到政府项目资金支持。梁选勤为此感动不已,他说:“‘代表之家’不仅是人大代表的‘家’,还是我们群众的‘家’。在这里,我们群众的事,他们总是尽心尽力帮忙。”
“代表之家”架起了社情民意“连心桥”,拓展了人大代表履职平台。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持续深化代表活动阵地建设,目前全市共建“家站”1548个。
□本报记者邓娟
代表活动阵地建在“家门口”
8月16日,记者走进塔水镇“人大代表之家”,这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布置温馨、功能强大,不仅是代表平日学习交流的“园地”,还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议政督政的“场所”。而张贴在墙上的“塔水镇代表活动阵地”分布图,更彰显了这个“家”的枝繁叶茂,全镇28个村(社区)均建立了“人大代表联络站”。
据了解,为巩固和加强人大工作的重要阵地,2018年,该镇人大主席团整合运用闲置资源,建起多种功能叠加的升级版服务平台——“人大代表之家”。探索推行“二二四”代表履职工作法,建立“互联网+人大”模式,创新运用“双联”机制,推动代表履职方式的多元化。建立四本台账,形成“接待选民—收集民意—转交办理—回复评价”的“为民发声”闭合工作圈。今年以来,共收集选民各类建议意见23条,转办23条,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人大代表之家”作用不断凸显。
翻开“家”的登记台账,一件件为民履职的鲜活故事,生动诠释了人大代表的职责内涵。塔水镇场镇人口超过万人,但群众体育锻炼、休闲娱乐的场地却没有。去年10月的一天,场镇几名群众来到人大代表之家,向当日接待选民的马淑华、黄兵、马奎武三名镇人大代表反映。最终,当地政府短时间内建起了一个广场。现在每天在广场上,有打篮球和乒乓球的、唱歌跳舞的、健身娱乐的……热闹非凡。
近年来,安州区人大常委会高标准建好代表活动阵地,将“代表之家”建在方便代表工作开展的地方、离群众最近的地方,让代表履职更“接地气”。今年以来,全区各级“代表之家”共走访接待群众89660人次,汇总意见建议1634件,反映社情民意973条,代表通过协调沟通解决实际问题1528件。
人大代表联系选民成为常态化
“人大代表之家(站)”作为代表开展履职活动的载体,是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开展代表小组活动、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平台。市人大常委会从2017年开始,用了2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了“家”的建设在市级、县级、乡镇(街道)全覆盖,“站”的建设遍布1251个村(社区)。如今,“家”已成为巩固加强人大工作的重要阵地。
建“家”是基础,用“家”才是目的。为凸显“人大代表之家(站)”的履职平台作用,各级人大常委会、乡镇人大主席团依据法律对代表履职的要求和代表工作的实际,积极探索用“家”举措,纷纷建立制度规范“家”的建设,明确管“家”责任,丰富“家”内活动,使之充分体现“家”的功能,彰显“家”的活力。杨家镇人大主席团将“代表之家”搬进田间地头,充分发挥议事厅作用,助力群众致富增收。工区街道迎宾路社区“人大代表之家”组织人大代表积极参与“1+3”社区治理,融入资源调度“五步法”。类似这样的创新举措,在全市不胜枚举。
“家(站)”的生命力在于活动,“家(站)”的活力在于创新。市人大常委会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人大代表之家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各县(市、区)、乡镇人大主席团按照此,指导各乡镇(街道)普遍建立了管理制度,明确管“家”人及其职责,并制作了《人大代表花名册》、《人大代表基本情况登记簿》等簿册以及代表履职公示栏。在保障“家”的正常运行中,各级人大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对“人大代表之家”的支持,专款专用,保证“人大代表之家”正常运转。
新闻推荐
□汤毓良(绵阳)解放初的绵阳城,基本上保留了清嘉庆五年(1800年)绵州知州刘印全建设的绵州清城模样。清绵州城七里城垣、城设五...
安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