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旅游 一道“融合题”做出啥答案

绵阳日报 2019-04-17 07:12 大字

安州百花乐园(本报记者蒲滔摄)

孩子们在乐土农庄参加研学旅行(本报记者李春梅摄)

平武禅茶小镇(视觉绵阳·资料图片)

乡愁宛如萦绕在人们心中的袅袅炊烟,乡村是寄托乡愁的地方,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在周末假期去乡村游玩旅行。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和乡村旅游产业的复兴,让人们重温关于农耕生活的美好回忆。

如今,“农业+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正在绵阳市乡村铺开,从安州“花城果乡”到游仙“富乐花乡”,从涪城“五彩田园”到盐亭“西部花都”,从北川“石椅羌寨”到平武“茶禅小镇”……一大批特色鲜明、地域优势突出的乡村旅游品牌散布在绵阳市乡村。

变田园为景区,变农家为客舍,绵阳市在农旅融合方面作出了不少尝试。近日,记者行走了部分县市区,探寻“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鲜活例证,见证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改变。

□本报记者李春梅

当农业牵上旅游的手……

切片1

休闲农庄农民吃上“旅游饭”

四月芳菲,和风暖阳。4月13日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市民纷纷驱车来到乡村踏青游玩,沉醉在扑面而来的迷人春色里。

在安州区花荄镇红花村,“乐土农庄”的“庄主”何翼宇一大早就在农庄里忙碌,从亲子厨房到餐厅,从菜地到竹林,一什一物他都挨个检查了一遍,为周末前来参加研学旅行的小客人做好各方准备。

掩映在一片竹林中的“乐土农庄”以川西北民居穿木结构建筑为主,红墙、青瓦、石阶,山水之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让人陶醉于自然山野之间流连忘返。而独辟一室的研学堂挂满了各种制作精美的竹器及农耕用具,吸人眼球之余,更是勾起人们满满的回忆。

“游客来农村游玩,不仅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更要留住乡村的记忆。从去年初开始,我们就着力把乐土农庄打造成集田间劳作、亲子体验、休闲餐饮于一体的农耕乐园。”何翼宇告诉记者。随着从“农家乐”到“农耕乐园”的转变,一字之差正在逐步改变乐土农庄的经营理念,借助“互联网+”,把乐土农庄打造成“在旅行中学习,在学习中旅行”的青少年研学旅游示范基地,让红花村的天然绿色农产品更多出现在市民的餐桌上,吸引更多的游客走进来,让更多村民吃上农旅协同发展的“旅游饭”!

切片2

共享农场农民变身“上班族”

江油新安镇许家桥村共享农场,原本只在土地里刨食的十几个农民如今当上了“老师”,正手把手教从附近学校来做研学活动的学生栽菜。这块占地面积80余亩共享农场由许家桥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投资建设,是一个集教育研学、集体拓展、亲子体验、观光游览、水果认养、私人定制于一体的现代化共享农场。

“种了一辈子地,没想到种地也能种出花样来,更没想到在家门口也能挣工资!”年近六旬的许家桥村村民李廷发自从在共享农场上班吃上“旅游饭”后,按月拿工资让他喜不自禁。从普通农民到共享农场的私人管家,李廷发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变,但角色的转变让他更有一种幸福感。作为农场管家,他们要为客户认购的土地及栽种的蔬果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定期帮助客户田间管理,定期与客户沟通交流,让客户实时知道他们栽种果蔬的情况。待果蔬成熟后,农场管家还会通知客户前来采摘,如果客户没有时间亲自来田间采摘果蔬,共享农场还会配送或邮寄到客户家。

“把荒地变成城里人的共享菜地,不仅解决了农村田地荒芜的问题,也让城里人在农村休闲时找到了乐趣,让农户找到了‘钱途’。”新安镇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江君成介绍,共享农场的利益分配模式,主要采取“保底+分红”模式,将农户、集体经济合作社、共享农场、土地托管合作社有机结合起来,所谓保底就是土地入股农户每年可以保底分到700元/亩的土地流转金,分红即按照当年共享农场盈利70%用于土地入股农户和村集体按照股权比例继续分红,30%用于共享农场发展基金进一步完善共享农场基础设施设备。这样一来农户不但可以收租金挣工资,还能分利润,一份土地“种出”三份收入。通过共享农场的建设预计带动周边农户20余户,长期在农场务工村民20余人,实现稳定增收,初步预计每年增收5000元以上。

当传统的脑洞被打开……

新玩法

不一样的乡村体验

采摘新茶、草鞋编织、石臼舂米、采菱藕、水车灌溉、推石磨做豆腐……无论游客在北川、平武还是去安州、梓潼,这些体验式游玩项目让乡村旅游已由过去两张桌子的传统经济变成了让游客留得下来、耍得开心的体验式旅游产品。

比如,盐亭利用西部水产项目,在传统垂钓的基础上,引入摸鱼、掏螃蟹、钓青蛙、抓大虾、粘知了等各种娱乐方式,将鱼的各种玩法做到极致,构筑一个以渔猎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游乐游憩综合体。

新业态

看不够的田园风光

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乡土文化内涵、田园风光、特色农业、古村民居等特色资源,近年来绵阳市大力发展景区依托型、城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型、休闲农庄型、家庭农场型等乡村旅游项目,全市乡村旅游产业占全市旅游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目前,绵阳市成功创建四川省乡村旅游特色乡镇5个,四川省乡村旅游精品村寨7个;建成休闲农业景区30个、休闲农业聚集村113个,农业主题公园11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中国美丽田园2个。

这些数据折射的是绵阳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底部基础正在不断夯实。绵阳市以“盘活土地资源、激活生产要素、发展多元产业”为抓手,实施“产村一体”新模式,以点、线布局,突出区域特色、注重区域联动,以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激活乡村资源、适应市场需求、激发村民动力的乡村振兴之路,乡村旅游正逐步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末,全市发展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367家,年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以上,年平均营业收入30亿元以上,吸纳农民就业6万人,带动26万余农民受益;截至2017年底,绵阳市已建成各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1640家,接待乡村旅游游客1650万人次,营业收入41亿元,吸纳农民就业7.5万人,带动39万农民受益。

当“千村一面”不期而遇……

“同质化”问题怎么破?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助推绵阳市乡村振兴、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利器。然而,火爆的背后,缺乏规划、一拥而上等粗放式发展模式,也使得乡村旅游面临“千村一面”的同质化问题。

“绵阳市部分地方的乡村旅游规划过于追逐城市化和现代化,在景观的设计上过于注重人造景观和现代化的设计,忽视了乡村原有的古树溪流、风格独特、自然协调的建筑环境景观、农耕文化生存景观以及非物质文化景观。”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旅游业内人士的担忧并非多余。记者走访了解到,绵阳市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普遍存在设计不足、盈利模式单一、活动项目单调等问题,没有深入挖掘体现本地特色乡村文化内涵,旅游产品的卖点不突出、内涵不丰富、产品之间的联动和整合较弱,不能满足现代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

服务和基础设施短板怎么补?

服务是乡村旅游的又一大痛点。由于乡村经济发展普遍落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少专业的旅游从业人员,导致旅游服务意识比较淡薄。乡村旅游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量极大,目前乡村旅游的从业人数较多但文化素质较低,尤其是贫困村旅游从业的主体基本都为农民,大多存在专业化程度低、业务素质低、接待能力低,缺乏应有的旅游常识、服务意识和市场营销知识等。

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提升。很多地区在基础设施方面,如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在旅游服务设施方面,餐饮、住宿、接待设施等薄弱。

采访手记

农旅融合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乡村是寄托乡愁的地方,人们去乡村旅游,不仅想去了解农村人的生活,体验农家饭菜,更要获得更独特的文化体验。因此,专家建议,打造特色旅游品牌,要突出游客体验感受,深入挖掘乡村风土人情中的特色元素,要整合现有产业资源,在此基础上,打造乡村旅游产业亮点;整合乡村民俗文化、风情风貌、特色物产等资源,打造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高乡村旅游社会经济效益。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业态、模式已经有很多种,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遵循‘以农为本、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强化服务、规范管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业内人士指出,政府要对乡村进行科学规划、一盘棋考虑,制定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通过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当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经营。各地政府在制定规划时,要依托本地乡村特有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邀请专家学者深入摸底调查分析研究,制定出适合本地发展,特色明显、内容详实具体、可操作性强的旅游整体扶贫规划,针对辖区内旅游资源、旅游发展现状、旅游产品等的具体不同情况,有指导性地确定各县区旅游扶贫开发的重点,引导各县区主动协调发展,打造本地区大旅游扶贫格局。切忌千篇一律,与其他地区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品趋同化。

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必须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同时要通过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议邀请大专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师针对乡村旅游的不同群体,制定不同的常态化培训计划,开展不同的培训内容。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的旅游接待、旅游服务等方面的培训,对乡村旅游带头人和村干部进行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对涉旅农户进行特色农副产品、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的培训。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旅游淡季时应及时进行充电。通过持之以恒的培训计划的实施,切实提高所有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新闻推荐

绵阳市安州区政协 建言加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

(肖礼记者张诗若)“加大公办幼儿园教师招聘力度。”“进一步落实好各类幼儿园教职工工资与社会保障政策。”……日前,绵阳市...

安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