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丰天下安 ——近年来我国保障粮食安全成效综述

甘肃日报 2018-05-15 03:35 大字

乌英苗寨老人挑着禾把。新华社发

初夏时节,河北省张家口坝上地区的农民开始大面积播种马铃薯、胡萝卜等。新华社发

14日清晨,在重庆市南川区石溪镇盐井村的稻田里,村民在晨光中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新华社发

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秀水镇田园风光(3月17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发

新华社记者董峻 胡璐 杨静 管建涛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还有半个月光景,华北大平原上的冬小麦就要熟了。此时的原野上麦浪翻滚,丰收在望。

以冬小麦为主的夏粮是每年的头一茬收获。据农业农村部预计,如果后期不发生大范围极端天气,今年夏粮有望继续丰收,为全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粮丰天下安。近年来国家持续提升粮食产能,种植结构不断优化,确保了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的是中国粮,粮食安全根基进一步夯实。

1 “藏粮于地”加强粮食产能建设

夏粮有望再获丰收的同时,大地回暖的东北黑土地上农事也正忙,铁牛隆隆声中,农民们陆续播种下今年的希望。

“2017年全省粮食总产达1203.76亿斤,实现‘十四连丰\’,连续7年保持全国首位,单产、品质和效益均好于上年,发挥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作用。”黑龙江省农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这个省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亿亩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快大中型灌区及其田间配套设施建设,加强现代农机装备水平,粮食产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地“藏粮于地”大力推进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全国已建成5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超过52%,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

在机械化方面,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6%,比2003年提高33个百分点。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5%,粮食生产已由人力畜力为主转到机械化为主的历史新阶段。

“自2013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标志着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2000亿斤。”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表示。

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国家将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坚持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完善粮食收储政策,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同时,划定并建好粮食生产功能区9亿亩,“十三五”末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

2 立足资源优势构建“粮经饲”三元结构

“同样是种玉米,没想到收入差这么大。”虽然播种了没多久,但岩更树还是来到地里查看青贮玉米生长情况。

岩更树是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新厂镇阿莫村的村民。以前他家种植普通玉米,一年下来每亩收入不到500元。去年,他在政府推动下种了青贮玉米,由于当地可以种植两季,所以一亩青贮玉米收入超过4000元。

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近年来我国积极调整种植、畜牧、渔业结构,减玉米、增大豆、扩饲草、调生猪、提牛奶等,成效明显。全国累计调减籽粒玉米5000万亩,大豆种植面积增加近2000万亩,杂粮杂豆、青贮玉米和优质饲草也呈增加趋势。

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各地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治理农业资源环境突出问题,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粮棉油糖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成为农业部门指导生产、开展服务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据农业农村部最新统计,目前我国农药、化肥利用率分别提高3.8和4.8个百分点,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和农膜回收率均达到60%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5.3%。

为了让耕地“休养生息”,国家自2016年启动了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两年来累计实施轮作试点1500万亩、休耕试点316万亩,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在试点带动下,近两年东北地区调减籽粒玉米3000多万亩,通过改种大豆等养地作物,2017年减少化肥施用量50多万吨。河北实行小麦冬季休耕,年压采地下水3.6亿立方米。

3 “藏粮于技”节本增效保障农民利益

“今年春耕,139公顷地都用上了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定制\’的化肥。”吉林省伊通县玉鹏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鹏举不久前告诉记者,“咱土地吃上了‘营养配餐\’,土壤成分都知道。”

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张鹏举的合作社每公顷玉米地施肥量减少了500斤左右,成本降低1000元左右,但粮食产量不减。去年这个农业大省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增产粮食3.87亿公斤,减少肥料投入3.7万吨,为农民增收节支7.6亿元。

近五年来,国家打造了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力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土壤、环境监测等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加快发展现代种业,推进种业权益改革。目前,全国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达9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5%。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推广杂交稻、紧凑型玉米等革命性增产技术不同,这些年粮食单产提高更多靠技术的组装配套,集成推广了一批区域性、标准化技术模式,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

各地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陕西、湖北、湖南、河北、四川等地探索开展试点,从农业乡土专家、种养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中招募特聘农技员,培养一支精准服务产业需求、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带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服务力量。(新华社北京5月14日电)

【延伸阅读】

中国农科院院长:力争“十三五”期间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率提至40%以上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14日表示,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将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率提高至40%以上。

唐华俊当日是在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国际生物防治组织主办的第一届国际生物防治大会上作出上述表示的。

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是指通过推广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以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暴发几率的目的,是降低农药使用风险,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唐华俊说,在当前绿色发展、生态保护和健康生活成为全球主旋律的背景下,生物防治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农业病虫害防控的首选策略,生物防治的研究和应用受到国际农业科技及产业领域的高度重视。我国现有260多家生物农药生产企业,约占全国农药生产企业的10%,生物农药制剂年产量近13万吨,年推广应用生防技术面积4亿至5亿亩次。

“无论是应用面积,还是生物农药的销售额,近年来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在我国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生物防治应用面积达到9%以上,绿色防控应用面积预计在25%左右。”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副所长邱德文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绿色防控技术已成为重点研发领域和关键技术突破之一。在生物防治技术研发方面,中国农科院研究构建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理论与技术模式,研发了蛋白质生物农药创制技术体系,创制了全球第一个植物免疫蛋白质生物农药——阿泰灵,建立了800吨/年蛋白质农药生产线,在水稻、油菜、玉米等多种作物生产中均表现出显著的抗病增产效果。

据了解,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生命活体,或者是活体的代谢产物来控制病虫害。与化学农药不同,生物防治中的活性能源来自于自然界,可以被酶所降解,因此没有残留和毒性。

(新华社北京5月14日电)

新闻推荐

市政协召开七届三次会议提案定审会

本报讯(记者袁媛)昨(10)日,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提案定审会暨提案委委员小组“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工作会在安州区召开。市政协副主席钟正军、市政协秘书长赵黎出席会议。会议传达学习了市政协...

安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