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州地质灾害监测员杨大玉: 乡亲们安全了,我心里就特别踏实
↑杨大玉查看去年的监测记录,对比天气变化
↑监测记录表上的通讯录
→杨大玉绘制的疏散线路图
↑杨大玉调试通讯设备
天气明显比往年热,下午感觉还有点闷。经验老到的杨大玉抬头看看天上的云,一下子松了口气。
这是2018年5月初的一天,安州区千佛镇千佛村11组李子坪,杨大玉在家里的院坝里走来走去。门前的河道上,一座跨河大桥正在紧张施工。她把刚烧好的开水端出来,又把家中的汛期通讯设备逐个检查一遍。
今年47岁的杨大玉,从2010年开始担任安州区千佛镇千佛村11组李子坪地质灾害监测员,到现在已经有8个年头了。从5月1日就正式进入汛期,杨大玉明白自己身上承担的责任。
■记者张登军文/图
1帮出来的责任
几位政府干部和国土部门的工作人员,正在千佛镇千佛村11组李子坪观察地质状况,杨大玉热情地和他们打起了招呼。
这是2010年5月的一天,杨大玉从塔水镇返回家中。杨大玉的家,就在李子坪的山上,门前就是一条河沟,对面的公路通向场镇。2008年“5·12”特大地震中,家中的房子被毁,一家人暂住临时安置点。
那天,杨大玉从塔水的亲戚家回到千佛村。听干部们说,地震破坏了山体地质结构,一到洪水季节随时都可能爆发山洪、泥石流,想就近培养一批地质灾害监测员。率直、热心的杨大玉当即走过去说,“需要做啥子,我帮你们做了就是了”。
几天后,杨大玉被通知到当地政府,参加地质灾害监测员培训。她负责的监测点,就是住家所在的李子坪周围。
长期在山里生活,杨大玉知道山洪、泥石流的厉害,“说来就来了”,但只要提前掌握相关信息、及时转移,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她坦言,地质灾害监测要相信科学,但生活常识也很重要,她“懂得大山的习性”,一些生活中的细节都能“预报”天气。比如说,家里的地面发潮、蚊虫增多,或者腊肉滴水等等,这些都是天气要发生变化的前兆。
新家,是在原址重建的。杨大玉在电站上班,对地质灾害监测员的岗位,她觉得“反正就在家门口,我还年轻,跑得动,能为大家做点事情,没得啥”。
2与山洪赛跑
杨大玉有一堆地质灾害监测巡查记录本,上面详细记录着她从2010年担任地质灾害监测员以来,每次天气变化前后的动态。
担任地质灾害监测员后经历的第一次“变天”,是在2010年6月2日,接到气象预报信息后,她立即打开广播通知大家赶紧转移到场镇的临时安置点。担心有人没有听到广播,她又挨家逐户上门通知。但是,大家最初“都不愿意走,说是吃喝不方便”。
幸运的是,那次降雨不大。那段时间,千佛镇陆续出现几次降雨,“虽然是小雨,但雨水聚集,加上地震造成的山体裂口,很容易形成洪水”。每当这时,就必须提前转移,和山洪赛跑。
有一次降雨,村里的张加政大爷说什么也不愿意转移。老人年事已高,爱人患病,儿子在外打工,儿媳的身体也不好,孙子只有几岁,“不是不想走,拖儿带口的不方便”。雨势越来越大,杨大玉及时向上级报告,镇、村干部及时赶过来动员,老人最终同意转移。
还有一次降雨,张上才大爷到了临时安置点后,执意要返回家中。因儿女在外打工,大爷长期一个人生活,安置点的液化灶他使用不来。杨大玉听说后,教他使用液化灶,他才安心留下来。
这样的经历还有很多。不过,邻居们都慢慢地习惯了,“广播里一通知,大家就走了”,每当那时,杨大玉就会向村干部和政府干部报告,“千佛村11组李子坪点的群众全部安全转移”,而她则是最后一个离开。
3紧张的留守者
2018年4月27日,杨大玉到千佛镇政府开会。这是每年汛期前的一个例行会议,会后从5月1日开始到10月30日,杨大玉将继续履行地质灾害监测员的职责。
根据要求,地质灾害监测员要时刻保持通讯畅通。山区的电话信号不好,杨大玉家门口专门安装了广播,一旦遇到天气变化,撤离信息会第一时间从这里传播出去。政府部门还为她配备了对讲机、电台,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万无一失。
山区的天气变化总是让人琢磨不透,特别是雨季,白天还是艳阳高照,晚上突然就下起了雨。
2015年夏天的一个夜晚,突然电闪雷鸣,“感觉家里的房子都是晃的”。杨大玉赶紧出门,洪水已经漫过河堤。转移到场镇是来不及了,她立即打开广播,再挨家挨户通知,组织大家转移到山上的临时安置点。那晚,她通宵没有合眼,与大家聊天,观察周围山体,通过对讲机随时向政府领导报告。
有时候,村里撤离的百姓们,“突然有个把人不想走,怎么劝都不听”。天越来越黑,雨越来越大,洪水也下来了,转移来不及了。杨大玉只有留守下来,密切注意河水流量,提醒不想走的人注意安全,对讲机、电台随时与镇政府干部保持联系,“那时候,心里特别紧张”。
在雨季,这样的经历是难免的。每当那时,杨大玉总是通宵不睡觉,“平时在家门口的电站上夜班,熬夜对我来说不算啥”。几年下来,她有时候也觉得累,但想想又觉得无所谓,“大家安全了,我心里就特别踏实”。
4贴心的大桥
家门口,一座大桥正在紧张施工。闲不住的杨大玉,每天给工人们备上开水。工地的噪音,在她听来“很舒服”。
这座大桥,原来是一座铁索吊桥,是千佛村11组20户群众、7组30余户群众出山的必经之路,也是一个防火通道。最初,河对面的路况差,电力也无法保障,一遇到雨天,夜间过吊桥也不安全,杨大玉就会提醒大家“早点撤,晚上天黑看不到,不好走”。
前几年的洪水季节,镇政府总会在杨大玉家储备一批米、面、油等生活物资,“主要是担心天黑、路况差,群众无法及时撤离”,而这些物资就是临时生活保障,“洪水来了,即便是把大家困在这边,也不至于缺吃的”。
有一次发洪水,铁索吊桥被洪水冲得只剩下几根铁索,根本没法过人。这个情况引起安州区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今年1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跨河大桥动工。杨大玉说,“桥修好后,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了”。
从2010年开始,杨大玉在地质灾害监测员的岗位上已经干了8个年头。政府每年为她发一笔补贴,从最初的几百元到一千多,去年涨到了两千多元,“不算多,算账是算不过来的”。她觉得自己本来就在电站上班,有一份工资收入,爱人打工也能挣钱,“不能去计较,日子能过就可以了”。
对杨大玉的付出,乡亲们都夸奖她在奉献、做贡献,但她并不这样认为,“这不是奉献,帮助他人,也是在帮助自己,是应该做的”。
新闻推荐
“校园小法官”项目启动仪式本报讯(宋燕记者邓勇文/图)“我是小法官,我宣誓: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忠实履行小法官职责……”4月25日,在安州区秀水镇第二小学操场上,20名校园小法官系着鲜艳...
安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