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村美如画 心里乐开花 ——安州区奋力推进“四好村”建设

绵阳日报 2017-10-11 08:05 大字

美如画的塔水七里村

干净整洁的村道蜿蜒交织至远方,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掩映在花果绿树间,生机盎然的果蔬地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国庆大假时节,走进安州区各乡村,欣欣向荣的田园美景令人赏心悦目,亲仁善邻的和谐氛围让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安州区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基本要求,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五大行动”和文明村创建为抓手,借力美丽乡村建设攻坚大行动,在全区范围内扎实开展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主要内容的“四好村”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共成功创建省级“四好村”7个,市级“四好村”31个(含7个省级四好村),区级“四好村”84个。

□本报记者安峥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让生活环境好起来

初秋时节,走进海拔1260米的高川乡天池村,凉风习习,空气格外清新。连片的中药材种满山坡,统一风格的木楼民居鳞次栉比,引人注目,农家“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别有风情,农家书屋、林博园、动植物展览馆魅力独具……“这些都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高川乡乡长左强告诉记者,高川乡针对天池村林业、矿产丰富的特点,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从传统种植业向现代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转移,念活了生态“山”字经,发展路子越走越宽。该乡坚持“建改保”相结合,注重“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体现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乡风美、生活美。因地制宜,建好了入户路,房屋质量达到防雷防电、抗震设防标准,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等符合要求。村民住房明亮通透,生产生活用房分区合理、布局协调。走进四组村民魏成坤屋内,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一应俱全。“现在我们住新房,烧天然气,喝自来水,生活越来越方便,日子越过越有滋味!”谈起近两年的变化,他高兴得合不拢嘴。

在安州区,像魏成坤这样住房条件得到改善的群众还有很多。为了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该区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专项行动,推进农村住房改造,进一步完善农村交通、农田水利、农村电气化基础设施。截至目前,共新建村道100公里、组道160公里、机耕便民道315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13平方公里,改善新增农村安全饮水受益人口4.01万人。建成高标准农田3.67万亩。累计完善农村广电、通信等基础设施19处,全区沼气用户达到7.3万户,占农村总户数53.56%。实现了“四好村”有硬化路、卫生室、文化室,有安全饮用水、生活用电、广播电视,“1+6”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基本完善。

注重产业支撑带动,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村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了,现在村上乡村旅游成了规模,我们也能在家门口挣钱了,国庆大假这几天每天客满,我们全家出动都忙不过来,累并幸福着哟。”10月8日,花荄镇联丰村9组的刘凤英说起现在的生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刘凤英给记者算了笔账:家里两亩多土地入股合作社,有固定的租金收入,年底还可分红;现在经营的烧烤庄,每年营业额能达7、8万元,收入远远高于以前不说,还能在家里照顾老小。联丰村村主任彭林告诉记者,在深入推进“四好村”创建中,该村将产业发展与安居工程结合起来,让老百姓田中有产业,家中有收入。村“两委”牵头发展水产、仔猪繁育、杂交水稻、蛋鸡、猕猴桃园区、乡村旅游等几大产业。2016年全村仅旅游收入就突破了500万元。

如今,联丰村种植的500亩猕猴桃、200亩葡萄、300亩八月瓜已见效益。走进村子,宛如走进一个大公园,农户利用房前屋后闲置的土地,种植果蔬、花卉等,建成一个个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全村道路硬化、村舍整治和危房改造等基本完成,村里设有卫生室、文化室、便民服务点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要。“我们村的‘四好村\’建设多次被省、市级媒体点赞,我们还将发展乡村旅游,让群众生活越来越美好。”彭林说。

在安州区,受益于产村相融的群众不在少数。乐兴镇青龙村内有合作社4家,发展特色产业为猕猴桃、葡萄种植和龙虾养殖,有效带动农户,并能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面小康标准。在脱贫奔康的实践中,该村依托乐兴猕猴桃特色品牌,成功探索出“产业打底、节庆搭台,农旅结合、产村相融”的扶贫新路子,成为农民脱贫增收、农业改革增效、农村发展增绿的示范标杆。去年,该村被评为省级“四好村”。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群众精气神

“公路通到家门口,城里人周末前来赏花摘果品农家菜,这是以前想都想不到的。”说起村里的变化,七里村三组村民唐朝富感慨不已。行走在七里村,展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个如画般的幸福美丽新家园。近年来,七里村作为“幸福七里及猕猴桃走廊”的核心区,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新村建设目标,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业产业实现跨越,生态环境有了改观,农民增收渠道大大拓展,群众幸福指数大提升,逐步形成“一三互动、农旅结合”新格局,于去年获评省级“四好村”。

“近几年来,我们村成了乡村旅游的热门景点,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提高。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村民素质也得到了提升,逐渐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七里村党支部书记徐以详说。除了《村规民约》,七里村还通过群众大会、农民夜校、发放资料等方式,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村建设、婚姻养老、惠农政策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普及。通过乡村艺术团、巾帼志愿者服务队伍,定期编排文艺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编排成文娱节目,弘扬“孝善文化”、“感恩文化”为主题,编唱新农村民歌民谣,跳新农村坝坝舞,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寓教于乐中将文明卫生、勤俭节约、遵纪守法等习惯和知识植入群众思想观念中。建立农民夜校、道德讲堂、法治讲堂、矛盾纠纷调解室等阵地,聘请退职村干部、老教师和老党员常年开展道德讲座、法律服务和矛盾调处等工作。

“创建‘四好村\’,精神文明建设要跟上。”安州区农委办刘昌军主任说,在“养成好习惯”上,该区通过《村规民约》和村民民主议事会,引导村民养成文明卫生、勤俭节约和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在“形成好风气”上,通过开展“感恩奋进”等主题教育活动,评选“安州好人”等先进典型,挖掘农村传统优秀文化,引导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形成“跟党走、感党恩”“重孝道、讲诚信”“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好风气。

新闻推荐

三个娃“出游”40小时 警察叔叔忙乎8小时找回

民警找到外出的孩子们本报讯(张敏记者安峥文/图)国庆8天长假,不少市民都呼朋引伴外出旅游度假。7日,安州区乐兴镇3名“熊孩子”也出走“度假”40余个小时,最终在安州、北川民警奋战8个小时的合力寻找...

安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