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 人才加码 仁寿助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眉山日报 2022-04-10 07:26 大字

种粮大户正在操作植保无人机对麦田进行防病治虫。

□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姚永亮 郭侨 文/图

一架无人机,一个人10分钟能完成10亩小麦的喷药作业;一个田间气象站,集合了物联网和无线通讯、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田间小气侯数据采集与分析;一个育秧中心,能实现24小时模拟照明、自动控温、自动水肥喷淋等育秧过程自动化……这是如今仁寿县通过科技和人才,助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场景。

4月1日,仁寿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五谷园专业合作社连片的土地上,千亩绿油油的麦苗迎风招展,灌浆期的田间管理尤为重要。

“这几天正是喷洒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合作社负责人李鹏一边说一边调试植保无人机。

几分钟后,这架载着15公斤药剂的无人机腾空而起,按照预先设定的路线,进行折返喷洒。

不远处,越友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廖路平也在操作无人机进行相同的工作。

“我的无人机载重10公斤,10分钟就能完成10亩地的喷药作业,除了病虫害防治,还能进行播种和施肥。”廖路平说,以前靠人工打药的时候,一个人一天才能打10亩地,费时又费力,现在,论安全、论效率,无人机都占先。

不止是无人机,放眼仁寿,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田间应用了起来。

当天,在园区的物联网信息中心,工作人员何玥昊通过监控,详细查看各个重点田土里作物的生长情况。

“中心通过物联网、信息化和数据分析等手段,建成农业科博园物联网信息化基地3550亩,每天对园区内气象、土壤、病虫害、水位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并将数据实时传入总控中心储存。”何玥昊介绍,总控中心通过对比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进行气象监测、灾害预警等分析,为粮食生产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支撑,保障粮食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从源头把控,助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园区还建有一个占地1万平方米的育秧中心。中心采用国内先进的温室控制系统,能实现24小时模拟照明、自动控温、自动水肥喷淋等育秧过程自动化。秧苗培育环境由计算机全程监控,依托智能系统控制维持温室内各项环境数据,能有效防止育苗存活率低、抗病害能力低等问题,满足1万亩良田秧苗需求。

田间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日前,在位于园区内的四川农业大学博士工作站的试验田内,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正播撒下一颗颗不同编号的大豆种子,等待出苗后调查大豆的田间农艺性状表现。

“他们正在进行大豆种质资源筛选与评价项目中的一个小项工作,将在种下的260个品种的大豆里,筛选出适合本地土壤条件的大豆,再进一步选育。”博士站工作人员郭铭介绍,该项目还包括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建立核心种质数字化指纹图库;从自然群众、EMS和辐射诱变、杂交后代等变异群体中,筛选耐荫抗倒、优质高蛋白、耐低温材料等内容。

助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2018年,园区在专家大院基础上,以项目服务中心为依托,与四川农业大学签订协议,共建博士工作站。工作站建有专业试验室、科研实验基地、农业科博园物联网控制中心等,满足科研试验需要。共有高级专家教授等人员30余名,博士10余名,研究生20余名在此开展农业试验,筛选评价出粮油品种42个,在仁寿推广转化作物种植技术7项,研发设计适宜带状复合种植的种管收作业机具5款,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近1万亩。

据悉,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在玉米总产不减的同时,新增粒用大豆,实现稳粮增豆,亩均提高大豆产量120至150公斤,达到“玉米不减产,大豆当白捡”的效果,破解了间套作高低位作物不能协调高产与绿色稳产的难题。

新闻推荐

拼速度 有力度 显温度 眉山市疫情防控一线见闻

姜毅正在引导司乘人员扫描健康码。“您好,请问您从哪里来?”“您好,请出示健康码、行程码。”“您好,麻烦核酸报告给我看一下...

仁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仁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