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有“情”花渐浓 甘肃省民众清明时节踏青赏花响应文明祭扫扫描
本报记者 张小芳
近年来,文明祭扫已经成为人们的心中共识,加之严峻复杂的疫情现状,网络祭祀、家庭追思逐步成了缅怀故人的最佳方式,近郊游玩、家人一起赏花休闲更成了疫情当下最美的幸福时光。
又到一年清明时,缕缕清风追思怀远。然而面对当前甘肃省疫情防控依然严峻复杂的情势,今年清明祭扫,甘肃省多部门联合发文倡导大家自觉遵守疫情防控要求,通过网络祭祀、家庭追思等形式祭奠缅怀故人,减少因祭祀人员聚集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许多市民也打算趁着清明时节与家人朋友相约到近郊踏青游玩,享受美好春光。纵然疫情肆虐,但终究抵挡不住人们追求美好与希望、快乐与自由的心。
网络祭祀成新风
从网站搜索“清明网络祭祀”等关键词,就会立马跳出一连串关于清明节网上祭祀活动的宣传以及祭扫流程教程,“免费建馆”“逝者所有资料永久保存”“可邀请其他亲友一同加入”等网上祭祀灵堂的说明让前来了解的追思者不免心头一暖。
“不了解不知道,原来现在网上祭祀已经这么方便且人性化,又处处体现人文关怀。”近几日,兰州市民吕先生决定在网上为自己已逝的母亲创建网上陵墓纪念馆,“这样我更感觉对母亲的思念就在身边,追思故人,也可以低碳、方便且充满仪式。”
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网络祭祀已逐步成为清明祭扫新模式,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体中受到肯定并接受。特别是近几年甘肃省大力倡导绿色文明殡葬理念,低碳、网络祭祀的方式使得清明节的祭祀活动更加文明和环保。
由于疫情关系,今年针对清明时节祭扫活动,省民政厅、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公安厅等9部门联合发布清明节文明祭祀倡议书。倡导广大居民群众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入推进殡葬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文明、绿色、简约的现代祭祀新风。
倡议书中还表示,要自觉遵守疫情防控要求,通过网络祭祀、家庭追思等形式祭奠缅怀故人,倡导通过植一棵树、献一束花等形式营造文明祭祀新风尚,不可在墓地、林区等场所焚纸烧香、燃放鞭炮,保证祭祀活动安全有序。
省民政厅、兰州市民政局前期发出了关于加强清明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当前兰州市疫情防控形势,通过开展“全市殡葬宣传月”活动、“全市殡葬整治月”活动、“全市行风建设月”活动,全面做好2022年清明节期间的殡葬祭祀服务管理工作,打造安全、文明、规范、有序、和谐的清明祭祀环境。
兰州市殡葬事务管理办公室将采用本单位单独出动执法整治、联合市县区或县区殡葬管理部门联合整治等多形式开展殡葬服务领域的整治工作。在整治活动中,改变以往的普通整治方式,将整治重点放在经营性公墓、殡仪馆等殡葬服务单位的清明安全保障工作,确保整治工作到位;将严格查看各殡葬服务单位清明期间疫情防控的安全预案、防控措施、消毒设备等,确保群众祭扫安全;将针对非法墓地的偷埋乱葬现象、非法寄存骨灰和非法运尸等殡葬违法行为,及时在新闻媒体曝光,并进行严厉处罚。
受疫情影响,近日,全国各省多地陆续发文暂停今年清明节祭扫活动,在兰州市城关区发布暂停清明祭扫通知后,市民顾女士第一时间通过公众号“小烛光”为逝去的父亲创建了一个微信纪念馆,“在小烛光里寄托一份思念之情,父亲应该能感知到女儿的一片心意。”
据了解,今年清明期间兰州市多家殡仪馆都推出了“云祭祀”追思活动,倡导群众通过家庭微信群、网络追思会、书信寄语等方式规范有序文明祭扫。
近郊游玩赏春光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青节,兼具自然和人文两大内涵,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大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然而疫情多点散发,清明节还能出游吗?
今年清明假期火车票3月20日已开售,当前全国疫情多点散发,不少地区升级防控举措,“48小时核酸”成标配。专家表示清明节是否可以正常出游,仍不好判断(至3月24日截稿)。
“兰州的这一波疫情,又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家上起了网课,我女儿已经足不出户两周了,每天就是上课、写作业,真希望疫情赶快控制住,眼看春暖花开了,打算清明节假期让孩子出去游玩,好好放松放松心情。”兰州碧桂园小学四年级一学生家长告诉记者。
小草渐绿,杏花、迎春花、梨花次第盛开,柳枝碧绿随风摇,正是踏青好时节。临近清明,记者来到兰州植物园看到,即使疫情未消,还是有不少市民自驾前来休闲赏花,“受疫情影响,别的地方也不敢多去,就选择了离家较近的植物园,让孩子们出来放松一下心情。”正在和孩子们追逐打闹的市民李先生说。
“春天来了,我一定要实现外出放风筝的愿望。”小学生刘倩向记者诉说了自己的小小心愿。平时父母工作都忙,几乎没时间带自己出门游玩,今年妈妈答应一定要带着自己去黄河边放风筝。
采访中记者发现,今年清明节假期民众几乎没有远行的打算,大部分会选择兰州周边的什川古梨园、河口古镇、兴隆山、石佛沟、仁寿山公园等地一日游,享受春光的同时严格遵守防疫要求。
甘肃省各文旅部门也发出清明假期文明出游提醒,旅游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踏上旅途的时刻,就要带上文明上路,告别陋习,以文明的姿态去拥抱自然,实现快乐之旅、文化之旅、温馨之旅。
新闻推荐
乡村“小坝坝”发挥“大作用”。□文雅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熊莉余毅文/图“扩宽道路会不会影响我的庄稼?”“这条路何时能...
仁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仁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