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门外汉”到养鸽能手

四川农村日报 2021-10-20 19:24 大字

王智园正在给鸽子喂食。

□郭侨 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 文/图

“我现在养了12000对种鸽,每月出栏乳鸽20000只,平均能卖9元一只。”日前,在仁寿县彰加镇楼影社区3组王智园的养鸽基地内,他算了一笔收入账,对产业发展充满了信心。

多年来,王智园扎根家乡,潜心创业,从“门外汉”变成当地有名的“致富能手”。

彰加镇是仁寿养殖乳鸽最早的乡镇,通过20余年的不断发展,目前已有存栏种鸽超25万对,年出栏商品乳鸽一千万只左右,养殖户达103户。喂养乳鸽成为彰加镇最大的支柱产业。

2009年,当时年仅22岁的王智园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开始养鸽子。“那时候抱着一腔热情,总以为什么事情都很简单。”王智园说,刚开始时,自己只养了2000对种鸽,结果在搬进新场地时,陆陆续续死了1200对左右。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王智园到处咨询当地有经验的养殖户,最终发现是因为新修的场地湿度太大,让鸽子们集体“感冒”了。

吃一堑,长一智。在养殖鸽子的道路上,王智园再也不敢掉以轻心。为了观察鸽子长势,他开始吃住都在基地里,同时,详细记录鸽子的各种数据。空暇的时候,他就去请教专家或者自己上网学习。

年复一年,王智园的养殖技术越来越成熟,他的基地规模也从2000对种鸽,扩展到现在的12000对。同时,他积极开拓销售市场,每年都将乳鸽销往全国各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很多乳鸽市场停止收鸽子,乳鸽价格大幅度下滑,很多养鸽户无法支撑。

见识到单打独斗的风险后,王智园牵头成立了仁寿县华仁鸽王专业合作社,带领全镇养鸽户提高乳鸽养殖品质,抱团发展,取消中间环节,规范养殖。

合作社成立后迅速开展工作,首先解决养鸽存在的环保问题。“我们对社员的养殖场逐户排查,要求养殖场必须进行规范的雨污分离,做到雨水不进入鸽场,鸽粪每天收集运走。”王智园说,同时,引进先进发酵技术,将鸽粪变成高质量有机肥,再分发给社员,用于农作物生产,最大化利用鸽粪。

为了解决品质问题,王智园带头拓展高端消费市场。在全国引进优质品种,逐步淘汰低质品种,且坚决做到原料喂养,决不使用饲料和激素,真正做到绿色养殖。

不仅提供技术和销售指导,王智园的基地还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家门口”的工作岗位。楼影社区54岁的村民刘泽均和妻子都在王智园的基地里负责喂养鸽子,工资每个月加起来有1.4万元左右,和以前在沿海务工收入差不多,两人都感到非常满足。

“我们正在积极向政府及相关部门申请加强冻库及初加工设施建设,以便于彻底解决养鸽市场价格波动大的风险问题。”王智园充满信心地计划着下一步。

新闻推荐

东坡小记者变身“小小银行家” 寓教于乐成就大梦想

小记者们体验银行的信息科技工作。小记者体验银行柜员的开卡业务。小记者体验银行武装押运的过程。今年6月6日,眉山日报20...

仁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仁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