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州出了个宇文恺

榆林日报 2021-05-26 08:39 大字

李春元

宇文恺,隋朝著名建筑学家,复姓宇文,名恺,字安乐,公元555年(西魏恭帝二年)生于弘化郡(隋改为朔方郡)夏州城(今靖边县红墩界乡统万城)。隋长城在这里拐了一个弯,使统万城在隋唐时期得以繁荣发展。宇文恺三岁时跟随父兄离开夏州迁居长安。他曾参与规划建设隋朝许多著名工程,诸如广通渠、仁寿宫、西京大兴、东都洛阳等。

《隋书·宇文恺传》用大量篇幅记载了宇文恺晚年给隋炀帝上奏《明堂议表》。在详细陈述了以五行乾坤阴阳八卦设计的明堂规划图之后,宇文恺说:“其样以木为之,下为方堂,堂有五室,上为圆观,观有四门。”隋炀帝同意了他的修建方案,但由于出兵辽东、征伐高丽而未能实施。宇文恺虽生于靖边,但他的家世与身世却鲜为人知。

家世——汉化的鲜卑贵族

公元159年(东汉桓帝延熹二年),鲜卑族大人檀石槐拒绝东汉“封王和亲”的主张,分鲜卑为东、中、西三部,组成军事行政联合体,其中以右北平至辽东的东部,势力最强。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后,在我国北方,各少数民族与汉族贵族先后建立了十几个割据政权,进行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混战,出现了所谓五胡十六国纷争的局面。十六国的统治者多为鲜卑贵族。宇文恺的祖父莫豆干,就出生在北魏时昌黎郡大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公元398年,鲜卑族拓跋氏重建代国,史称北魏。从此,东部大人之位,世为宇文氏所居。

公元407年,东晋持节安北将军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了(大)夏国,其地包括今陕西北部、宁夏西部、内蒙古中部和甘肃西北部。公元413年,赫连勃勃命干阿利为大匠,在原匈奴族吐万氏居住地筑城建都,改“吐”为“统”,是为统万城,有“统一万邦,君临天下”之意。公元426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率大军进攻夏国,在夏都统万城附近的山谷中设下埋伏,以少数骑兵诱使夏军3万人出城,在身负箭伤的情况下指挥魏军与夏军决战,活捉了夏主赫连昌,夏军败走平凉。公元431年,魏军又攻占了夏国最后的都城平凉,灭了夏国。于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时期。

夏国灭亡后,为了避免灭顶之灾,匈奴贵族赫连氏改姓郑,百姓则分姓赫与连,统万氏改姓万(此四姓至今保留在靖边、横山一带居民的姓氏中),取而代之的就是鲜卑贵族宇文氏。

公元487年(北魏太和十一年),孝文帝改统万镇治为夏州,治所在岩绿(今横山区西北)。此后,孝文帝颁布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其中有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鼓励鲜卑人和汉人结婚等。同时,禁止穿胡服、改穿汉服,禁止讲胡语、改说汉话。孝文帝带头将皇族拓跋氏改为元氏,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达奚氏改为奚氏。还规定鲜卑族八大姓,与汉人头等贵族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

此时的宇文氏还不在皇族之列,但为八大姓之一。宇文恺的祖父和祖母就是此时从辽东迁徙到夏州来定居的,宇文恺的父亲宇文贵就出生在夏州。

公元523年,匈奴贵族破六韩拔陵率蒙古兵围攻夏州,刺史源子雍起用宇文贵率军出城作战,因功升任武骑常侍。此后,宇文贵跟随源子雍、尔朱荣等南征北战,加封征虏将军、武卫将军。公元532年(北魏孝武帝永昌元年),宇文贵跟随孝武帝由洛阳西迁,被晋封为化政郡公(郡治在夏州)。

宇文氏家族中第一位称帝(北周太祖皇帝)的宇文泰,由鲜卑贵族贺拔岳举荐出任夏州刺史。宇文泰在关中杀死西迁的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建立西魏,以宇文贵为宗室近亲,委任为右卫将军。三年后升任车骑大将军,此后因累立战功而晋升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历任夏州、岐州(今陕西凤翔县西南)刺史。

公元557年,宇文泰第三子宇文觉废西魏建立北周,史称“宇文周”,封宇文贵为上柱国,拜御正中大夫。两年后,宇文贵又被封为许国公,封地一千户。这一年,宇文贵将家眷由夏州迁往长安。公元567年,受命出使突厥的宇文贵,迎接皇后返回途中死在张掖。宇文恺的两个兄长宇文善、宇文忻,都世袭父爵继承父志“男儿当提剑汗马以取公侯”。

五胡十六国时期,无疑是中国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占据夏州时间最长的是匈奴族赫连氏、鲜卑族宇文氏,以及党项族拓跋氏。只有宇文一姓保留至今,北京、沈阳即有此姓。公元581年隋文帝即位后,杀了北周最后一位皇帝宇文阐,皇族宇文氏被株连者很多,不得不改为单姓宇。公元1038至1227年,夏州与银州(今米脂县西)、绥州、宥州(今陕西靖边县西)同属党项族拓跋氏建立的西夏政权统治。在此期间,北宋皇帝曾赐拓跋氏李姓。西夏灭亡后,拓跋氏改姓拓。现在榆林市的郑、赫、连、万、宇、李、拓等姓氏,有许多是由少数民族姓氏改的。

身世——神奇的建筑大师

宇文恺三岁时,就随父母迁居长安,夏州统万城只是他的出生地。由于出身贵族,以父亲的功劳被封为双泉伯,封地在今陕西朝邑镇西北。七岁时祖父莫豆干去世,他又世袭了祖父的爵位——安平郡(今山西沁水县东北)公,封地二千户。

在弟兄三人中,宇文恺独好文而不好武。少年时他在长安受到良好的汉文化教育,且多技艺,有巧思,人称“名父公子”。公元572年(北周武帝建德元年),16岁的宇文恺被选为皇帝的亲身护卫“千牛”,不久就晋升为御正中大夫、仪同三司。

公元579年,杨坚以“假黄钺左大丞相”的身份“入宫辅政”,一些汉族官僚和汉化的鲜卑贵族诸如元谐、元胄、宇文忻等,都围绕在杨坚周围,形成一个有力的集团总揽军政大权,北周宗室诸王及其子孙几乎被杀光,宇文恺凭借其兄宇文忻的势力得以赦免,并且被任命为营宗庙副监、太子左庶子。宗庙修成后,又加封为甑山县(今湖北汉川县东南)公。

公元582年,隋文帝下诏在长安东南的龙骨川创建新都大兴城(即今陕西西安)。任命宇文恺为营新都副监,协助左仆射高颎修建新都。据《隋书·宇文恺传》记载:“高颎虽总大纲,凡所规画,皆出于恺。”第二年隋文帝就迁都大兴城。

公元584年,隋文帝又任命宇文恺率水工凿渠,引渭河水从大兴城到达潼关,长三百余里,名为广通渠,亦名富民渠。这年九月,隋文帝亲临霸水视察,以丝绸奖励督役官吏。公元585年,宇文忻被任命为左领军大将军,宇文恺被任命为莱州(今山东掖县)刺史。两年后,杞国公宇文忻与郕国公梁士彦、舒国公刘昉,因为谋反被诛。许国公宇文善和宇文恺受到诛连,被革职返回长安。不久,宇文恺又被起用赴山东修复鲁班故道。

公元594年正月,隋文帝巡幸岐州。二月下诏在岐山下修建仁寿宫,右仆射杨素举荐宇文恺为将作寺主官——将作大匠,负责设计规划。一年以后,隋文帝任命宇文恺为仁寿宫大监,授仪同三司,不久又任命宇文恺为将作少监。公元598年二月仁寿宫建成,第二年又在大兴城至仁寿宫之间建造了12座行宫。

公元602年,文献皇后独孤氏(鲜卑族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死于永安宫,时年50岁。文帝命宇文恺和杨素负责修建太陵,安葬文献皇后。太陵修成后,文帝恢复了宇文恺安平郡公的爵位,封地一千户。公元605年,隋炀帝即位伊始,下诏营建东都洛阳。第二年任命尚书令杨素为营建东都大监,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为副监,每月役使工匠二百万人,用了一年时间即告竣。

公元607年六月,宇文恺跟随隋炀帝北巡至榆林郡(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黄河南),征发男丁一百万人修筑长城,仍由宇文恺负责规划度量,开工仅十天就死了50多万人,被迫终止。此时,突厥启民可汗来朝,吐谷浑及高昌派使臣来贡。为了显示国威,隋炀帝命宇文恺制作大帐,置于榆林郡城东门外,帐下排列旌旗仪仗护卫,帐内宴请启民可汗及其部落3500余人。谁能想到,这么大的帐篷,仅用了15天就缝制好了。

公元608年三月,宇文恺升任工部尚书。为了供隋炀帝出巡游乐,宇文恺又研究制造出可乘坐几百人的所谓“观风行殿”,此殿拆卸拼凑,离合自如,下设轮轴,可以迅速移动运行,“狄戎见之,莫不惊骇”。

公元612年,宇文恺参加了辽东战役,因功晋级金紫光禄大夫,同年十月病死任上,享年58岁。曾有《东都图记》20卷、《明堂图仪》2卷、《释疑》1卷流传至唐代,后多散佚。

新闻推荐

“农业基地” 变身“田间课堂”

近日,仁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组织党员先锋服务队,在珠嘉镇棚村村水稻种植基地为群众示范水稻机械化插秧。据悉,为扎实推进党...

仁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仁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