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骨头”御史何郯 敢于谏言留名青史

成都日报 2021-01-25 01:27 大字

贾登荣/文

在热播电视剧《清平乐》中有这样一幕:御史何郯因为母亲年迈无人照顾,请求回乡任职,宋仁宗赵祯答应了他的要求。何郯谏言,要求将张贵妃伯父张尧佐撤职。赵祯十分不悦,但被何郯缠着喋喋不休,气得低头妥协。电视剧中的这个场景,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这个一身铮铮铁骨的御史何郯,是四川成都人。任谏官期间,他“言事无所避”,大义凛然,刚正不阿,大胆行使职权,敢于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赢得了“硬骨头”御史称号,青史留名。

弹劾三内臣 铮铮铁骨现

北宋承接唐代做法,设“御史台”和“谏院”,作为中央行政监察机关,专门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但是较之以往,宋朝御史的权力大大增强。他们不但要监察百官,还会规谏皇帝,参议朝政,参与审理司法案件、监察司法机构,维护朝会与宴会秩序、参与地方官考核等。御史的权威在宋朝达到了高峰。何郯充分行使了朝廷赋予的权力,将御史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何郯,字圣从,出生于陵州(今四川仁寿),后来举家迁至成都定居。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他科举中了进士,后在御史台担任谏官。弹劾皇城司负责保卫皇宫及皇帝安全的三位内臣,让何郯初显锋芒,展现了不阿权贵的铮铮铁骨。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正月二十二,发生了一起宫廷内乱:四名守卫皇宫的禁军趁着夜色闯入内宫,杀人放火,企图刺杀皇帝,好在曹皇后机智,争取了时间,待增援赶到,镇压了谋反。事后,御史们纷纷要求处置杨景宗、邓保吉、杨怀敏三位内臣。奏章报给宋仁宗,结果却让大家十分失望。原来,作为皇城司主管的杨景宗,是赵祯“小娘娘”杨太后的亲弟弟。赵祯从小由杨太后抚养,宋仁宗顾念其养育之恩,对杨景宗百般眷顾,让他担任守卫皇宫的重职。宋仁宗下诏宽免杨景宗之罪,另外两名内臣邓保吉、杨怀敏也没有受到任何处分。何郯与鱼周询、张昇等大臣提出抗议,认为杨景宗等人不认真追责、擅自将四名禁军处死,“容纵手下众人殴死,以图灭口,欲轻失职之罪”,使宋仁宗无法宽免内臣,最终将杨景宗、邓保吉逐出皇宫,发配外地。

然而另一名内臣杨怀敏还是没有受到处分,原来他背靠着枢密院枢密使夏竦这棵大树。于是何郯穷追猛打:“国家用刑,当示公共,不可以一近习,致失民心。”宋仁宗只好免去杨怀敏入内副都知之职,但仍“与在京差遣”,但何郯不依不饶,在朝堂上对仁宗说:“贼发之夜,怀敏正当内宿,责其旷职,得罪重一等。今保吉等例授外任,怀敏独留京师,刑罚重轻,颇为倒置,中外闻见,尤所不平。”宋仁宗耐心解释,杨怀敏察觉卫士起事,进行了一定的阻止,同时杨怀敏过去兢兢业业,现在年纪大了,流放外地,于心不忍。何郯却说:“以人主之尊,宽一怀敏罪,固亦细事。苟于国体无伤,臣等何必苦更论列,所惜者祖宗之法尔!”宋仁宗反问他:“古之谏臣,尝有碎首者,卿能行此否?”何郯毫无畏惧:“古者君不从谏,故臣有碎首者,今陛下无谏不从,何用如此!若必碎首,则美归臣下,而过在君上也!”这番话让宋仁宗无言以对,只好将杨怀敏发配到滑州(今河南滑县)。在弹劾三位内臣的过程中,43岁的何郯以铮铮铁骨声名远播。

挑战二权相 声名天下扬

弹劾三位内臣不久,何郯又向宰相夏竦“宣战”。夏竦由于主持对西夏作战有功,宋庆历七年(1047年)担任枢密使,成为宋朝掌管军队的最高官员。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五月,何郯上了一道措辞严厉的弹劾奏章:“(夏竦)其性邪,其欲侈,其学非而博,其行伪而坚,有纤人善柔之质,无大臣鲠直之望,事君不顾其节,遇下不由其诚。”接着,他把夏竦包庇内臣杨怀敏的事情抖搂出来:“曲为掩藏,欲以结纳,主忧于上而不为之恤,民议于下而不知其非,但欲私相为恩,未尝公议其罪,所以致官司之责不均一,贼党之恶不究穷。”有何郯带头,其他大臣也纷纷加入弹劾夏竦的行列,宋仁宗决定免去夏竦枢密使一职,出任河南府。夏竦给宋仁宗上了一表,“陈乞一殿士职名”,希望能留在京师。当赵祯动摇之际,又是何郯站出来坚决反对,最终夏竦被逐出京师。

而弹劾宰相陈执中,更让人看到何郯的执着和不屈不挠的勇气。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春夏,大雨不断,河水暴涨,造成黄河大决口,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面对“河决民流,灾异数见”,陈执中的表现叫人失望。于是,何郯上书宋仁宗:“乞因执中求退,从而罢免,以答天意”。宋仁宗没有理会,没过几日,他又继续上书:“执中昧经国之大体,无适时之长材,当四方多事之秋,陛下欲倚之使太平,固不可望也。今陛下用执中则失天下人心,退执中则慰天下人望。陛下岂可虑伤一执中之意,而不念失天下之心。”宋仁宗明白陈执中才学平庸,不堪宰相之职,但仍然不打算免去其职务,便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提拔何郯为侍御史知杂事,也就是御史台的“二把手”。有人提出,何郯爱唱反调,但赵祯说:“卿不阿权势,故越次用卿。”虽然如此,但何郯仍然不依不饶,继续联合其他御史坚持弹劾陈执中。最后,宋仁宗只好让陈执中出任陈州知州。弹劾夏竦、陈执中两位权相,让何郯名声大噪,天下人尽知。

谏言罢皇戚 终老玉局观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何郯提出母亲年纪大了,自己想返乡任职,就近照顾。赵祯批准了他的请求,让他担任汉州(今四川广汉)知州。卸去御史之职,何郯仍然不忘向皇帝进谏。这一次他进谏罢免的对象是张尧佐。

张尧佐是赵祯当时最宠爱的妃子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本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平庸官员。张贵妃儿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投奔张尧佐,他根本不予理睬;当张贵妃成为宋仁宗最宠爱的妃嫔后,他又处处巴结张贵妃。有张贵妃庇护,此平庸之人一路升迁,担任三司使。三司使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为中央最高财政长官,号称“计相”。看到赵祯任用平庸官员担当要职,包拯等人上书,希望宋仁宗从国家利益出发,不要这样任性。何郯即将启程返乡,前往皇宫辞行之际,对张尧佐一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如果皇上觉得罢免张尧佐对不起张贵妃,那么罢黜言官则有损陛下圣德,不如给张尧佐很高的俸禄,但不给实权。宋仁宗采纳了何郯的谏言,罢去张三司使一职,改任宣徽南院使,掌管内侍户籍、郊外祭祀、朝廷会议和宴会的操办与礼仪等。

何郯母亲去世以后,又被宋仁宗召回,担任进集贤殿修撰;后在梓州(今四川三台)、永兴军路治所(今陕西西安)等地任职。宋英宗治平末年(1067年),何郯再次出任梓州知州。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65岁的何郯因为年老多病,请求辞去知州职务,改任他职。一个新的职务,玉局观提举在宋朝诞生了。

玉局观本是成都的一处道观,东汉时设在城南。到了宋代,皇帝们崇尚道教,所以多次拨款,对玉局观进行修整,使道观殿宇辉煌,焕然一新。当收到何郯恳求改任他职的奏章,宋神宗灵机一动,将道观纳入朝廷“行政单位”序列,并作了一段“批示”:“大臣年老不任事者,亦常命为祠禄官;不理政事而予俸禄,以示优礼。”玉局观提举每三十月为一任期,一般可连任两届,也就是五年时间。何郯就此住进玉局观,直至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去世。

此后,成都玉局观还安置了许多年老官员,如担任过都官郎中、绵州(今四川绵阳)知州的戴蒙。苏轼为此还为好友写了一首《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观将老焉》:“拾遗被酒行歌处,野梅官柳西郊路。闻道华阳版籍中,至今尚有城南杜。我欲归寻万里桥,水花风叶暮萧萧。芋魁径尺谁能尽,桤木三年已足烧。百岁风狂定何有,羡君今作峨眉叟。纵未家生执戟郎,也应世出埋轮守。莫欺老病未归身,玉局他年第几人。会待子猷清兴发,还须雪夜去寻君。”而苏轼本人也曾任玉局观提举。南宋诗人陆游在四川期间,也担任过祠禄朝奉大夫,主管成都玉局观,并写过一首《焚香赋》,介绍他在玉局观的生活景况。

新闻推荐

陕西首届六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 秦始皇帝陵陵西墓葬等入选

王韶墓全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北宋孟氏家族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瓷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1月22日,记者从“陕西首届六...

仁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仁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