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专家”徐文科 把荒山变绿 让群众变富

眉山日报 2021-01-08 06:34 大字

徐文科在果园里忙碌。

“冬季越冬要及时清理病虫枝、干枯枝、落叶、落果、杂草……”1月5日,在仁寿县新店镇东桥村的清见果园里,仁寿县清见专业合作社社长徐文科正在给村民讲解冬季清见管理知识。

徐文科仅有初中文化,却通过自学研究、反复试验,历时15年成功破解清见种植六大技术难题,靠自身努力成为清见种植“土专家”。作为一名党员,他致富后不忘帮助群众增收,辐射带动1.2万户村民种植清见增收,把一座座荒山变成了“绿色银行”。

□本报记者 郭侨 文/图

钻研种植新技术 破清见种植难题

初中毕业后,徐文科因家庭贫困回家务农,先后养过兔、蜂、猪、鱼,种过蔬菜和果树,培育过高产红薯,然而都没有成功。

1995年,徐文科迎来了人生的转折。那一年,他了解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引进了一种优质晚熟柑橘品种——清见,每年3至6月上市,有上佳的口味及晚熟的特性。看准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徐文科将清见这一新品种引回老家。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规模化种植清见,带动村民一起致富。然而,两年过去,所有的果树都只开花不结果,辛苦的付出全部“打水漂”,徐文科焦急得几夜没有合眼。

克服技术难题是关键。但在当时,连研究所专家对清见都是一知半解,更不用说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了。没有捷径可走,徐文科就一门心思扑在清见技术研究上,施肥、培土、温度、热量、修枝等各个细节都让他绞尽脑汁。

面对棘手的问题,徐文科害怕过、失望过,但始终没有放弃,试验、失败、再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多年的学习、研究和上千次的试验,他先后攻破“不结果、掉果、冻果、果软、果酸、黄化”六大清见种植技术难题,“水土不服”的清见终于在徐文科的努力下“入乡随俗”,还提前两年进入丰产期。

成立专业合作社 打响品牌知名度

技术解决了,徐文科也富起来了。在他的精心管理下,流转的140亩土地年年丰产,清见年销售额达110余万元。看到徐文科的成功,当地村民将他看成产业致富的“风向标”,纷纷将以前种植的普通柑橘换成了清见。不到两年后,当地清见种植面积达1.2万余亩,新店镇成为仁寿县清见之乡。

2002年10月,徐文科带头发起、成立柑橘协会,并全票当选为会长。他还组建了一支有40名会员的嫁接队伍,分赴其他区县、乡镇协助村民进行品种改良。

随着协会的不断扩大和会员的增加,徐文科意识到了协会“散沙”式管理的局限性。品种杂乱、品质不一、产量不稳、价格下降,达不到客商的要求和标准等问题阻碍了清见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随后,清见果业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利用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在经营管理中做到步调一致、方法一致、标准一致。柑橘成熟后,由合作社组织人员采摘,并进行统一包装后向外销售,真正实现了生产标准化、经营规范化、发展市场化。

徐文科深知,让清见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打响品牌知名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是唯一出路。他在宣传果品特色、经济价值、食用价值和文化品位上狠下功夫,为仁寿清见注册了“九道拐”商标,并带着“九道拐”绿色清见在省内外多次展销,在中南部大城市建立了稳固的销售网络。如今,仁寿清见已走出国门,远销新加坡、越南、泰国等6个东南亚国家。

致富不忘众乡亲 真情帮扶助脱贫

“发展清见,就是要让乡亲们富起来。”这是徐文科的初心。为了让乡亲们尽快脱贫致富,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原则,合作社为每名贫困会员确定一名“结对”帮扶人员,合作社出技术、出苗木、出肥料等,帮助他们发展清见种植。他还流转土地105亩,分包给8户贫困会员,建立示范园。示范园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铺设滴灌管道、统一管理标准,统购统销,分包户出劳力按照管理标准管理各自果树,销售后按果子数量分账。

清见产业不断壮大,并没有让徐文科停止前进的步伐。2006年的一天,徐文科突发奇想,清见能不能像花草一样作为装饰品进入居民家里呢?说干就干,他立即买来一批专用透气果盆,从苗圃里移植果苗,做起了试验。在当年的成都农产品展销会上,他带去的几百盆观赏清见受到商家和消费者的青睐。

在徐文科的带动下,目前,仁寿县已发展柑橘种植32万亩,不少建档立卡贫困户靠种植柑橘脱了贫,不少群众也通过种植柑橘实现持续增收。

新闻推荐

新年 他们坚守在岗位上

贾庆林正在例行检查。梅媛(右)对入院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刘沛刚正在预热车辆。朱秀彬(左)耐心地向顾客讲解购买商品的优惠...

仁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仁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