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掌田”变“一块田”增产增收有奔头
航拍仁寿县珠嘉镇棚村高标准农田。
小田连片变大田
增产增收不再难
□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 文/图
“过去我们的田、土以户为主,大部分都是小块小块的,播种机、收割机下不了地。现在机耕路修到田边,水管通到地中央,小块小块的田和土,整理成了几亩、几十亩的高标准农田,种田比以前省劲多了,效益也增加了。”11月5日,与土地打了几十年交道的仁寿县珠嘉镇棚村村民笑容满面地说。
近年来,仁寿县依托项目强基础,走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先后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80余万亩,完成田型调整6.5万亩、灌溉渠道1800公里、生产道路1100公里、小型水利工程设施6000多座,粮食生产灌溉保证率达80%以上,机械化水平达60%以上,新技术推广率达90%以上,实现了田成方、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格局。
化零归整农业机械尽显威风
11月4日,在仁寿县始建镇太山村一处田地里,一台大型农机隆隆作响,正在不停作业,不到半个小时,3亩多土就翻挖完成了。
“现在农田都标准化了,田与田路相连,大型农业机械都直接开到田里,方便农业机械作业。”11月4日,仁寿县郭能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
“巴掌大个田,田埂多,不好旋不好耙,大型机械不能作业,种植管理费用高。”这是以往仁寿县农村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该县坚持从转变生产方式入手,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按照承包关系、土地性质、经营权“三个不变”原则,平整复垦众多田埂垄沟、碎田边界、尾水沟渠、田间道路,将“巴掌田”整理成“一块田”,有效扩增耕地面积。通过实施土地条田化平整,消除了过去千家万户“划田埂而种”的制约,实现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目标,为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便利。
“承包地并块整合,有利于大型农业机械作业和农户日常耕种收管,极大减少群众在耕种、灌溉、收割等环节物力、财力、人力等投入,也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实行规模化生产创造了条件。”珠嘉镇棚村村村民贺德军介绍说,土地并块整合后,采取统一机械化作业、统一耕作播种、统一灌溉施肥、统一田间管理等方式,实现节本增效,亩均增收560元左右。藕塘镇齐心村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后,通过土地集中流转,规模种植晚熟柑橘,充分发挥种植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在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推行“特色托管”种植模式,返包给村民管理,村民每月以承包的株数领取劳务费,每位村民每年可收入1万至10万元不等的劳务费。
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该县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已有26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各类农机具26.5万台(套)。
标准农田推进农业产业发展
“过去每逢下雨,田间土路就泥泞不堪,给我们柑橘运输带来极大不便。如今,水泥路不仅修到家门口,还直通田间地头,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简直上了一个档次。”钟祥镇青石社区的种植户辜文聪说,以前农田之间都是土路、路途颠簸,村民每次用担子挑柑橘出去都会在途中损坏许多,自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商家们都到地里来收购了。
一排排绿油油的油菜苗,生机盎然;一条条耕作方便的水泥路,连通每块田土;蓄水池、引水沟、山坪塘,交错田间,这是笔者在文宫镇打谷村看到的景象。
仁寿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赖利军介绍道:“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把原来的荒山、荒坡和‘三跑地’变为‘三保田’,增加了耕地数量,提高了耕地质量。通过生产路、田间道路的修建、改建工程,方便了农民的耕作。通过对原有水利设施的整治和新建部分水利设施,从源头上杜绝了水资源的‘跑冒滴漏’现象,有效利用水资源,真正实现旱能浇、涝能排,大量耕地质量得到了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宽敞的田间生产道为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创造了条件,生产、生活用水得到了保障。良好的生产条件吸引了外来投资者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项目,推进农业产业发展,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帮助村集体、村民增收致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谭晓芳)在市工商联的积极促成下,10月28日-30日,重庆眉山商会20余名企业家代表返乡开展投资项目考察和商贸交流活动。...
仁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仁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