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果园的“末位淘汰制”第一年: 产业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打分员为杨柏林管理的果树打分。
昨(7)日,和往常一样,仁寿县藕塘镇齐心村2组村民秦伯清和妻子一大早就出门,去自家承包的果园里干活。
56岁的秦伯清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他一样的许多村民都没有想到,当了一辈子农民,会在家门口领起了“工资”:村里建起了标准化柑橘园,被划片区返包给农户管理,每月可按时以承包的株数领取劳务费,每户农户每年可收入1至10万元不等。
□本报记者 郭侨 文/图
家门口领“工资” 产业发展助农增收
改变,始于2018年。那年,仁寿县柑橘协会会长徐文科通过多方考察后,在齐心村流转了6100亩土地,打造高标准规模化的晚熟柑橘园。
“刚来的时候,大多数村民都处于观望状态,有些人甚至不愿意流转土地,怕我们给不起租金,认为‘种果果儿的能挣啥钱嘛’。”谈及柑橘园打造之初的情景,徐文科说。
2019年,眼看柑橘园内一棵棵小树苗茁壮成长,在果园务工的村民每个月都能领到现钱,当初不愿流转土地的村民纷纷找到村干部,希望村干部出面,让柑橘园将他们的土地纳入果园范围。
等到土地流转全部结束,柑橘园按照面积被划分为12个作业区。每个作业区有20余户承包户,面积从10亩到100余亩不等,每亩地有53株柑橘苗,并按照“量化”的方式将劳务承包给村民。经过统一培训后,村民依靠果树数量获得收入,守在家门口,吃上了“管理饭”。
此外,每个作业区还有一名小组长,负责区域的一些协调管理事项,可单独再领一份工资。秦伯清就是其中的一名小组长。
“我和老伴每月管理果树有3000多元的收入,而我现在是磨子山一片区的小组长,每月有3200元工资,每天还有生活补助。”一边管理果树,秦伯清一边高兴地算起了“经济账”,加上土地流转的费用,如今,他和妻子的年收入已达到8万元以上。
统一标准自行管理
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增量
柑橘园分片区按照“量化”的方式将劳务承包给村民,让村民尝到了标准化管理带来的甜头。而说起“量化”,徐文科给出了一个简单易懂的解释:
果树管理的第一年,按每棵树每月付给承包户1元钱;果树管理的第二年,按每棵树每个月付给承包户1.1元;第三年,果树进入挂果期,则按照果品优劣,每棵树每月付给承包户1.1至1.4元;进入丰产期后,还会根据每亩产量给承包户提成。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柑橘的产量和质量,柑橘园还采用了特殊的激励机制——末位淘汰制,即:连续两年管理成绩排在末尾的承包户和小组长将会被“淘汰”,再重新选取新的成员来替补。
“窝盘周围1米不能有超过10厘米以上的杂草,行距间可以允许有一些10厘米以上的杂草……”当天,负责每个月打分的果园巡查组组长程安全详细地向记者介绍了果园里除草、施肥、打药、摘心、排湿、修剪的各个标准,他说,“只有标准‘摸得着、看得见’,村民才会觉得考核公平公正。”
“刚提出末位淘汰制概念时,村民都不当回事。”徐文科介绍,直到今年开年的第一个月,果园巡查组人员带着“小本本”挨个片区每家每户打分,大家才意识到,公司这次是“来真的”。
一些原本得过且过的承包户慌了神,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开始“亡羊补牢”;一些原本兢兢业业的承包户吃下了“定心丸”,认为自己的努力一定会被看见,成就感越来越高。总之,果园的效益更高了,管理也轻松了不少。
村民不甘落后
争当“先锋”助力乡村振兴
从“吃饭了没有”到“你家的柑橘怎么样了”,如今,齐心村大多数村民路上偶遇,打招呼的第一句话不知不觉变了样。
“我前面每个月都是99分,7月才98分,被别人超过了怎么办?”齐心村4组村民杨柏林和老伴一起承包了30亩果园,为了不被扣分,他们把果园当成了第二个“家”,天天都在里面忙碌。
“活了81年,这是我第一年拥有了存款。”谈起收入,杨柏林笑称,自己已经完成了存1万元的小目标。
但比起收入,杨柏林在乎分数的另一个原因是“爱面子”。勤勤恳恳老实巴交的农民,一辈子没有和别人争过长短,现在却突然有了“胜负心”。
“这么好的工作哪里去找?如果被淘汰了,不仅没了收入,还会被嘲笑‘老年人就是不如年轻人’。”不想垫底,杨柏林和妻子每天天一亮就进入果园,有时候要忙到果园负责人催促才回家。
和杨柏林夫妻一样,齐心村每一户承包户都不甘落后。有的为了省时间,带着馒头去果园当午餐;有的吃完晚饭后,散步也会往果园去看一看;还有的自己买书、上网,学习更多的柑橘管理知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的齐心村,不仅柑橘园,处处都是整洁优美的场景,处处都是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新闻推荐
日前,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了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四川省拟推荐名单,眉山两所学校入选。其中...
仁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仁寿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