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上的七夕奇俗
□韩养民
七夕节是反映男耕女织、以思念与祈福为主线的节日。而丝绸之路上的敦煌、酒泉等地的七夕节,除了乞巧之外,还有祭高辛氏受矛、城隍会等奇风异俗,值得关注。
《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汉高祖宠妾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每逢“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系,谓之‘相连爱’”,显然,七夕节在汉初已定型。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汉匈河西战役之后,为巩固汉与西域交通,汉朝先后在河西走廊设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史称“河西四郡”。之后,七夕节之俗向西传播。隋唐时代,敦煌、酒泉等地的七夕节乞巧之俗与内地大致相同。敦煌《杂抄一卷》(P.2721):“七月七日何谓?看牵牛织女,女人穿针乞巧。”那时河西走廊地区的人们认为,织女是智慧灵巧又勤劳的象征,是“巧”的代名词,所以要“一心待织女”。敦煌写本是七世纪至十世纪唐代、五代下层人亲手抄录,未经文人修饰,是当时社会风土人情的真实记录,是珍贵可信的历史文献。
而敦煌七夕节的独有之俗是——高辛氏小子七夕受矛。高辛氏,帝喾之号,黄帝之曾孙,尧之父,商代卜辞中以帝喾为始祖。敦煌人七夕节纪念高辛氏子而出现受矛之俗,是由《左传》中的神话演绎而来。《左传·昭公元年》载:“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日阏伯、季日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于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由于此处之“唐”与唐朝之“唐”同字,所以古代敦煌等地的汉族百姓人心向唐,以此俗来强调自己是大唐王朝的子孙。“受矛”,即七夕节乞巧之时,也要用兵器(矛)武装自己,捍卫敦煌一方百姓的安宁。由此看来,受矛之俗体现了古代敦煌民间的爱国之情,是大漠百姓在节日不忘守土的良风美俗,值得称道。
丝绸之路上的酒泉,在七夕节有办城隍会之俗。清初黄文炜的《重修肃州新志》“肃州风俗”条云:“《肃州》七月七日为城隍会,人家多采紫苏和面酥煎食敬神。”肃州,即汉代河西四郡之一的酒泉,隋仁寿二年改称肃州,八世纪后期至九世纪中叶曾属吐蕃,十一世纪中叶属西夏,明清时代称肃州。清初肃州七夕节举办城隍会,企盼城隍保一方平安。城隍是道教传说中保护一城百姓安宁的“神”,可以“剪恶除凶、护国保邦”,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保谷丰民安。加之城隍又是古代管领亡魂之神,“统领阴阳,兼司人鬼”,是道教信众们十分尊敬的神。各地的城隍爷不统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比如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杨椒山,三原祀李靖、西安城隍庙祀纪信。
据《周礼》载:城隍神是由天子腊祭八神之一的“水庸”(水即隍,庸即城)衍化而来。城隍二字连用,始于《易经》:“城复于隍”。最早见于记载的是芜湖城隍,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据《北齐书·慕容俨传》载:北齐大将军慕容俨镇守郢城(今河南信阳)首先祭城隍。到唐朝时,信仰城隍神已相当普遍,城隍庙逐渐遍布全国各地。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等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诗文。宋代朝廷将祭祀城隍列为国家祭典之一,城隍便人格化了,多将殉国而死的忠烈封为本地区城隍。历史上,明、清两代城隍庙达到鼎盛时期。
各地祭祀的城隍不相同,祭祀城隍的时间也不统一,如西安户县(今鄠邑区)民间以汉将纪信为城隍,每年农历正月中旬或下旬举行迎神活动——“游城隍”。是日,有两人骑高头大马为开道者,接着是锣鼓队,再后面是彩亭,彩亭之后是城隍仪仗队以及城隍夫妇塑像、红黑小鬼、文武祭官等,最后面则是由数人抬着的、约2米见方的神龛。在《重修肃州新志》中,有关酒泉的七夕城隍会未有文字详细记载,其内容应该与户县“游城隍”大致相近。
敦煌、酒泉地处丝绸之路交通要道,在这条大道上,驼铃声声,载着丝绸、茶叶、瓷器、羊毛的商队络绎往来,怀揣梦想、传播信仰和文化的僧侣,以及深目高鼻卷发的使者、商贾们辗转奔波。这条大道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秦代是乌孙人、大月氏人活动的地区;汉魏时,一部分乌孙人、大月氏人西迁,一部分则留居与匈奴人杂处。之后又与栗特人、鲜卑、氐、羌、突厥、回纥、吐蕃等少数民族融合,且受少数民族政权影响,其节日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一方面传承了汉族传统节日的风俗,另一方面与少数民族文化相关联,地域性特征十分明显。众所周知,敦煌、酒泉地区处于沙漠苦寒地带,受风沙盐碱灾害,又要时刻提防异族的入侵。自汉代以来,频繁的异族扰乱和战火不断吞没着这个沙漠绿洲。唐王朝与敦煌、酒泉等地民间实行互惠政策,巩固了唐王朝与民间的密切联系,造成百姓全力拥护唐王朝的心态。不过,主政王朝控制的力量稍微一减弱,这里的绿洲和城镇立刻便会沦为异族掠夺的焦点,受蹂躏的是老百姓。安史之乱后,敦煌、酒泉等地受到吐蕃几次大规模的掠夺和残杀,引发了当地百姓的反抗和敌视。进步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对比,促成了当地民众浓烈的向唐情绪。而节日文化传承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是民族特质与集体人格的具体体现。因而出现了七夕节受矛的民俗,以矛武装民众,保家爱国;七夕节办城隍会,祈求城隍保佑一方平安、保五谷丰登。
这些古老的节俗虽已远去,但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土,翻阅古典文献时,依旧能感受到丝绸之路的伟大和它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意义。
新闻推荐
本报讯(袁吕记者彭威楠)昨(16)日,受强降雨影响,仁寿县清水镇丁香苑小区8名群众被困。当地消防救援部门接警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仁寿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仁寿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