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老城墙的千年史

华西都市报 2020-07-23 02:57 大字

温江古城墙。

□顾平

我在北京、西安、南京等地,看到过雄伟的城门城楼,没想到在现在生活的温江也能见到城墙。

温江大南街与温泉路路口附近,一块十分显眼的大石碑,上书“城南古郭”四个大字,它是小城的记忆。碑的附近有温江最后的城墙。

这是一面长100米、高约2米的砖墙,绕着古城墙走一走,有一种苍凉凝重的气息扑面袭来。那些斑斑驳驳、布满尘灰或苔藓的墙砖上,凝聚着多么厚重的岁月风雨和历史沧桑。

乾隆九年 重建三处城楼

站在古城墙下,《温江县志》上的文字在我眼前浮现,刘伯高等老先生的话语在耳边响起——

温江自公元555年设县以来,城墙经历了土城-石城-砖城的变迁。

夯土筑城,是在我国沿用很久的古法筑城,直至宋代时砖城墙才逐渐增多,唐代的长安城和大明宫也是夯土墙。最初的温江城墙,建于隋仁寿三年(603),到宋朝时已具一定规模,城墙为泥土所筑,故称土城。因温江建县初期曾一度叫万春县,所以温江土城又叫万春土城,城址一般认为在今温江城。但另一说是在今县城东北,约相当于今万春、镇子一带,位于新开、杨柳二江之间,后来河道向东南迁徙,故土城随之湮灭废弃,新县城南迁至今县城位置。

在明成化年间(1461-1487),夯土墙逐渐被石墙代替,土城变成了石城,城址在今县城,石城周长661丈。建有5门城楼,城门的名称,民间习惯以城门的朝向来简称,但是每个城门也都取有非常文雅的名称,读之古朴典雅,品之则意味深长,分别是昭化、阜成、广安、永宁、进贤。

正德年间(1505-1521)于城周围开沟凿壕,作护城之用。壕深8尺,宽1丈。城壕即围绕在城下的壕沟。远古人类为了防御外敌侵扰,在聚落四周掘堑挖壕,随之形成的带状高地,使人们受到修筑墙垣的启示。城濠的产生则可视为最初夯筑城垣时,就地取土的结果。壕内积水而成池,成河,成了难以逾越的一道防线,“惟城围民,惟池围城”,“池”是“城”的屏障,故常以“护城河”称。吊桥是横跨在护城壕上的木板桥,桥面向外的一端结有绳索,通过滑轮、绞盘可随时将桥面吊起,以断来路。

崇祯十一年(1638)5座城楼全部倾倒,于是在石城东南西北四角建敌台。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新建东门(永宁门)城楼3间,乾隆九年(1744)重修东门城楼,并重新建西门(广安门)和北门(进贤门)城楼。城墙周围墙上筑女墙,墙下插竹柳。

清末民初 砖城逐渐破损

宋代由于火药在战争中的广泛应用,砖墙渐多,如扬州、楚州、广州和成都等地都修筑了砖城。砖砌城墙,是宋元以来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普遍发展以后给城墙的包装。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温江石城才被砖城代替。

温江城墙在改建过程中,规模扩大,周长达737.6丈。城墙位置大致相当于今迎晖路、商业街、温泉路、文武路所在的位置。城门有五座:东门-和宁门、北门-拱宸门、西门-庆丰门、大南门-文明门、小南门-赞元门。5座城门上都建有城楼,东门城楼叫“迎晖楼”,西门城楼称“来凤楼”,北门城楼名“望京楼”,大南门城楼曰“万春楼”,小南门城楼是“南薰楼”。当时常有地方文人骚客登楼,观望风景,吟诗作赋,感慨抒怀。

嘉 庆 十 六 年(1812),砖城城墙坍塌300余丈,经三年修缮后于城外掘环城壕沟,沿堤种植柳树700余棵。远望温江城掩映在柳树丛中,温江城由此有“柳城”之雅号。可惜在咸丰年间,因战事柳树被砍伐无余。

砖城从清末民初开始逐渐破损。辛亥保路运动中,县城遭清军袭扰,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县城多次遭炮击,城墙毁损程度很大,不见往日的辉煌。

残存的砖城一直存留到解放初期。1950年“二五”平叛过程中,1300多名匪徒围攻县城,城内军民依托城墙守城,等待援兵,最后消灭了匪徒,保卫了新生的红色政权,砖城作出了最后的贡献,完成了历史使命。1954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为了城市建设的需要,砖城被逐步拆除,最后仅剩温泉路边100多米长的一段砖墙,在默默地向人们述说过去的风风雨雨。

2001年9月,温江县政府为了保护这最后的城墙,对这段城墙进行了修缮。修缮后的城墙,建有70个垛口,让城墙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一块块现代的砖砌在古城墙砖上,如同一页一页叠加起来的一部历史书。

历史是一条流动的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将从今天流向明天。当历史积淀成一种文化时,它的遗产便成为世代共享的财富。

新闻推荐

集中治理工程招投标突出问题

本报讯(记者张磊)昨(22)日,省公安厅发布6起打击串通投标犯罪典型案例。近年来,全省公安机关集中开展工程招投标领域突出问...

仁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仁寿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